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247" ["articleid"]=> string(7) "6138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7章" ["content"]=> string(3801) "

100 台 “低温防护机器人” 负责氦 - 3 燃料,它们的机身包裹着 5 厘米厚的超导保温层,机械臂能在 - 269℃的低温下正常运作,燃料罐被吊起时,温度波动严格控制在 ±0.5℃,避免氦 - 3 因温度升高而汽化。

100 台 “土壤分装机器人” 负责改良土壤,它们将储存在大型密封罐中的土壤按 50 公斤 / 袋的规格分装,再用高强度聚乙烯密封袋封装,堆叠在扩展舱时,每 10 层用碳纤维固定带加固一次,防止航行中因颠簸导致坍塌。

50 台 “精密转运机器人” 负责生物种子与数据硬盘,种子被按 “作物类型” 分类装在防辐射铝箔袋中,硬盘则放入内置减震海绵的钛合金盒中,机器人的机械臂力度被精准设定为 5 牛顿,轻拿轻放间,确保种子发芽率不受影响、硬盘数据零损坏。

装载效率远超团队最初的预期。

人工若要完成 2000 吨火星冶炼钢材的装载,需要 1000 组人员连续工作 20 小时,而 200 台机器人仅用 8 小时就全部完成。

当最后一块数据硬盘被小心翼翼地放入 “文明档案馆” 的钛合金展柜时,米莉特意来到核心舱,透过观测窗望向 cargo 舱 —— 整齐排列的钢材像一道道银色的城墙,码放有序的燃料罐泛着冷光,扩展舱里的土壤袋堆叠成小山,每一处都透着机器人作业的精准与规整。

她伸手触摸观测窗,指尖仿佛能感受到这些 “星际行李” 的温度:“从火星改造初期,我们用机器人搬运第一块建设材料,到现在用它们装载驶向比邻星的文明火种,这些钢铁伙伴始终在用精度与耐力,帮人类把梦想装进行囊。”

改造第 10 年下半年的最后一天,新曦定居点与 “方舟号” 之间举行了一场 “星际告别”—— 双方通过全息通讯,互相道别。

托马斯站在基地的观测台,身后是 50 台整齐排列的留守机器人,他对着屏幕中的陆珵说:“我们会守护好火星,每天看着你们飞向比邻星的方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陆珵则站在飞船的指挥台,身后是 11965 名船员,他说:“我们会带着人类的希望,在比邻星建立新的家园,也会时常回望火星,回望你们 —— 这里永远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广场上,留守的孩子们挥舞着用红色布料做的 “火星旗”,飞船上的孩子们则挥舞着用蓝色布料做的 “地球旗”;

留守的老人对着屏幕,叮嘱船员们 “在太空要照顾好自己”,船员们则叮嘱留守者 “要多注意身体,有问题及时联系”。

星际教育机器人与留守的育儿辅助机器人也互相 “问候”—— 它们交换了各自的教学数据与健康监测数据,像是在约定 “未来要一起守护好人类的孩子”。

当 “方舟号” 的推进器开始预热,红色的尾焰在火星轨道上亮起时,托马斯带领留守者们对着飞船的方向深深鞠躬;

陆珵则带领船员们,对着火星的方向挥手。新曦定居点的灯光与飞船的尾焰,在深邃的宇宙中交相辉映,像是两颗跳动的心脏,连接着人类在火星与星际中的两个希望。

改造第 10 年下半年,“方舟号” 完成了基地移交与物资装载,即将启航;

新曦定居点的留守者们,也掌握了机器人操作,准备在火星上开启新的生活。

人类探索宇宙的故事,在这一刻,分成了两条线 —— 一条向着比邻星延伸,一条在火星扎根,但无论哪一条,都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向往,对文明的守护。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