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246" ["articleid"]=> string(7) "6138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6章" ["content"]=> string(3870) "

10 台火星监测机器人的移交格外受关注。

这些机器人配备了 “多光谱环境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大气温度、沙尘暴强度、土壤含水率,甚至能通过地质雷达探测地下 10 米深的岩层变化,数据会自动传输到基地的控制中心,若出现异常(如沙尘暴预警、地质裂缝),会立即触发警报。

“去年火星北极发生过一次 3 级地震,当时的临时监测设备反应滞后了 20 分钟,现在有了这些机器人,能提前 1 小时预警。” 地质工程师陈宇向托马斯介绍,“我们还在机器人里预装了基地周边 50 公里的地质地图,它们每天会按固定路线巡逻,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风险点。”

当最后一台机器人完成权限移交,托马斯走到广场中央,看着眼前的 50 台机器人,又望向远处 “方舟号” 的身影,眼中满是感慨:“这些钢铁伙伴,会陪我们在火星走下去,就像它们陪我们完成改造一样。”

当新曦定居点外的平原上,“地球文明纪念册” 与火星土壤标本的交接仪式正温情上演时。

方舟号 内部,另一番紧张有序的景象正同步展开。

470 台随船机器人正围绕着 “星际物资装载” 这一核心任务,进行启航前的最后冲刺。

这场装载不仅关乎 11965 名船员未来 40 年的生存,更承载着人类文明向外星传递的使命,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到毫米,每一次操作都容不得丝毫偏差。

装载工作的灵魂,是华天团队与机器人维护团队联合制定的 “重心平衡计划”。

“方舟号” 作为 8 公里长的巨型星际飞船,其结构设计对重心分布的要求严苛到极致 —— 若重心偏移超过 1 米,就可能导致飞船在启航时姿态失控;若偏移超过 2 米,甚至会引发核聚变推进器的燃料输送失衡。

为此,团队耗时两周,结合飞船的三维结构模型、,反复模拟了 200 种装载方案,最终确定:将密度大于 5g/cm³ 的重质物资集中存放在飞船中部的 cargo 舱 。

这里位于飞船中轴线正下方,承重能力达 10 万吨,能最大限度抵消重质物资对重心的影响;

将密度介于 1-3g/cm³ 的轻质物资(改良土壤、生物种子)分装在两侧对称的扩展舱,左侧扩展舱装载 1500 立方米土壤,右侧同步装载 1500 立方米,确保左右重量差不超过 5 吨;

而最珍贵的 1000 块地球文明数据硬盘,则被安置在核心舱的 “文明档案馆”。

这个位于中轴线正上方的特殊舱段,不仅能规避辐射干扰,更能通过自身重量微调整体重心,确保最终重心控制在飞船中轴线 ±0.5 米的安全范围内。

“每台搬运机器人的肩部都装有‘三维重心传感器’,能实时采集三项关键数据:自身载重、当前坐标、对飞船整体重心的影响值。”

米莉站在物资装载指挥中心的全息屏幕前,手指划过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流,“一旦影响值超过 0.05 米的预警阈值,机器人会立即停止装载,同时向中央控制系统发送‘重心偏移预警’,系统会自动调度附近的空载机器人进行位置补偿。”

470 台随船机器人按照 “功能分组、协同作业” 的原则,被划分为 10 个专项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边界与操作规范。

200 台 “重型搬运机器人” 负责火星冶炼钢材,它们的机械臂末端装有直径 1.2 米的电磁吸盘,能产生 5000 牛顿的吸附力,确保 5 吨重的钢材在微重力环境下不会晃动,每台机器人每小时可完成 5 次吊装,且每次对接固定支架的误差不超过 10 厘米。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