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239" ["articleid"]=> string(7) "6138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4章" ["content"]=> string(3823) "

这次焊接采用 “双层加固” 工艺:先在衔接点内侧焊接一块 1 厘米厚的钛合金板,再在外侧焊接一块 0.8 厘米厚的钛合金板,形成 “三明治” 结构,增强抗风能力。

焊接过程中,人工团队用超声波检测仪实时监测焊缝质量,确保没有气泡或虚焊。

沙尘暴来临前 1 天,加固工作全部完成。

当强沙尘暴席卷新曦定居点时,爱丽丝和团队在地下避难舱通过监控画面观察穹顶的状态。

狂风卷起的红色沙尘像巨浪般冲击着穹顶,外壳虽有轻微晃动,但衔接点完好无损,没有出现任何裂缝。沙尘暴过后,结构检测机器人的数据显示:穹顶整体形变仅 0.5 毫米,远低于安全阈值。

“我们成功了,这穹顶能抵御 120 米 / 秒的沙尘暴,未来就算遇到更强的风暴,我们也不怕。” 爱丽丝看着完好无损的穹顶,激动地说。

同时,环境监测机器人还完成了另一项重要任务 —— 为基地周边划定 “安全区”。

机器人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发现基地西侧 3 公里处有一处潜在的地质断裂带,东侧 5 公里处有大面积松散沙丘,这些区域在地震或沙尘暴中可能发生坍塌或移动。

基于扫描结果,机器人绘制了 “安全区地图”:以基地为中心,半径 5 公里的圆形区域为安全范围,西侧避开断裂带,东侧避开松散沙丘,未来留守者的活动与建设将严格限制在安全区内。

“划定安全区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避免未来因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环境监测工程师陈宇说,他将安全区地图上传到基地的公共系统,供所有留守者查看。

垂直农场播种 10 天后,农业机器人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小麦幼苗生长缓慢,叶片发黄,与预期的生长速度相差 30%。

陈静团队立即派出 “土壤检测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直径 30 厘米,能钻入土壤 20 厘米深处,采集土壤样本并实时分析 pH 值、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指标。

检测结果很快出来。

基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仅为 0.5%,远低于作物生长所需的 2%,且缺乏氮、磷、钾等关键微量元素,导致小麦无法正常吸收养分。

“火星土壤本身就贫瘠,再加上长期闲置,肥力更是不足。” 陈静看着检测报告,眉头紧锁,“必须尽快改良土壤,否则这批种子可能会全部坏死。”

陈静团队的解决方案是使用 “火星微生物改良剂”。

这种改良剂是他们过去 7 年的研究成果,由火星本土微生物与地球有机物质混合制成,能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释放微量元素。为了确保改良剂均匀喷洒,陈静团队对 5 台农业机器人进行了改造:

在机器人顶部加装雾化喷洒装置,能将改良剂以微米级的雾滴形式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再通过机器人的耕耘模块将改良剂混入土壤深层。

喷洒工作持续了 3 天,农业机器人沿着种植槽的轨道移动,每平方米土壤喷洒 200 毫升改良剂,误差不超过 5 毫升。

1 周后,土壤检测机器人再次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 2.2%,氮、磷、钾含量也达到了作物生长标准,小麦幼苗的叶片逐渐恢复浓绿,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土壤肥力提升了 40%,按照这个速度,小麦能在 80 天后成熟,比预期还早 10 天。”

林娜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兴奋地向陈静汇报,“我们还在土壤中加入了微生物监测传感器,能实时跟踪肥力变化,未来可以根据数据调整改良剂的用量。”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