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238" ["articleid"]=> string(7) "6138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3章" ["content"]=> string(3746) "
20 台负责工具与设备,将维修工具、机器人备件、通讯设备等存入物资舱,确保后续维护需求。
“物资分类很关键,比如药品要按照急救药、慢性病药、抗生素等分类存放,还要标注保质期,避免过期浪费。”
米莉拿着物资清单,逐一核对运输机器人的送货记录。“我们还制作了‘物资管理系统’,每台运输机器人都装有扫码枪,物资入库时扫码登记,后续取用可通过系统快速查询,避免混乱。”
除了实体物资,米莉团队还移交了两份关键手册:《机器人操作手册》与《生态维护手册》。
《机器人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 50 台留守机器人的操作步骤、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还附带了 VR 模拟教程 —— 留守者戴上 VR 眼镜,就能模拟机器人的操作与维修;《生态维护手册》则记录了生态舱植被培育、水循环系统维护、土壤改良等技术细节,是陈静团队 7 年经验的总结。
“这些手册比物资更珍贵,它们是留守者长期生存的‘技术指南’。” 米莉将手册交给托马斯时,郑重地说,“有了它们,就算遇到困难,大家也知道该如何应对。”
当最后一台运输机器人完成物资输送时,地下避难舱的物资储备区已堆满了各类物资。
食品区的压缩食品整齐地堆放在货架上,药品区的冷藏柜闪烁着绿色的运行灯,工具区的维修设备擦拭得一尘不染。
托马斯走到货架前,拿起一包压缩食品,包装上印着 “地球风味・牛肉味”,他笑着对米莉说:“有这些物资,我们在火星也能过得很安心。”
在基地修缮与建设的忙碌中,新生命的诞生为新曦定居点注入了温暖的活力。
方舟号总人数达到 14289 人,其中留守者 2000 人中新增 42 名新生儿,飞船团队 11965 人中新增 1174 名新生儿。
这些在火星出生的孩子,被留守者称为 “火星宝宝”,是人类在火星延续的希望。
为照顾这些新生儿,医疗组在右侧穹顶设立了 “儿童护理舱”,配备了 2 台 “育儿辅助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外形像可爱的白色小熊,身高 1.2 米,腹部装有恒温育婴箱,手臂能轻柔地抱起婴儿,还能通过传感器监测婴儿的体温、心率、呼吸等健康指标,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警。
42 名留守新生儿中,有一对双胞胎格外引人注目 —— 他们的父母是生态工程师刘伟和张婷,哥哥叫 “刘辰”,弟弟叫 “刘星”,出生时体重分别为 3.1 公斤和 2.9 公斤,健康状况良好。
“在火星生孩子,一开始我们很担心,但有医疗组和育儿辅助机器人的帮助,一切都很顺利。”
张婷抱着两个孩子,脸上满是幸福,“机器人每天会给孩子做健康评估,还会记录他们的成长数据,比如身高、体重、吃奶量,我们能随时通过平板查看,特别放心。”
距离方舟号改造第10个半年头。
穹顶修缮接近尾声时,环境监测机器人传来预警。
火星北半球将在 1 周后迎来一场强沙尘暴,风速预计达 110 米 / 秒,接近基地设计的抵御极限。
爱丽丝团队立即对穹顶进行最终检测,结果发现左侧穹顶的 2 处衔接点焊接强度不足,若不加强,可能在沙尘暴中出现裂缝。
“用 B 类钛合金板进行加固,机器人负责焊接,人工负责质量检测。”
爱丽丝果断决策,10 台焊接机器人立即携带钛合金板前往现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