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236" ["articleid"]=> string(7) "6138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706) "
修复地下输水管线时,管道机器人从基地的水处理站出发,沿着老旧的管道前进。
机器人通过超声波探测器发现,有 3 段总长 200 米的管道因腐蚀出现渗漏,还有 5 处阀门老化失灵。
对于渗漏点,机器人用自带的密封胶进行封堵;对于老化阀门,机器人则通过机械臂拆卸旧阀门,安装新的电磁阀门,整个过程无需开挖地面,仅用 2 天就完成了所有管道的修复。
“如果人工修复,需要挖开 1.5 米深的沟,至少要 10 天,还可能破坏周边的地质结构。”
水务工程师张岚对管道机器人的效率赞不绝口,“现在机器人在管道里自主作业,既快又安全。”
3 个地下储水罐的修复则需要 “内外配合”:外部由搭建机器人清理罐体外的沙尘与腐蚀层,并用 B 类钛合金板加固;内部由小型管道机器人进入罐内,修复内壁的裂缝与锈蚀。最大的一个储水罐容量达 5000 立方米,机器人用激光除锈仪清除内壁的锈迹,再喷涂防腐涂层,确保储水不会被金属离子污染。“修复后的储水罐能储存足够 2000 人使用 1 年的水,再加上水循环系统,完全能实现水资源的闭环利用。” 张岚说,她打开储水罐的进水阀,看着清水缓缓注入,眼中满是安心。
粮食自给是留守者长期生存的关键,陈静团队设计的 “小型垂直农场” 建在左侧穹顶内部,总面积 5000 平方米,分 3 层:上层种植小麦与生菜,中层种植番茄与黄瓜,下层为水培系统与肥料处理区。
10 台农业机器人负责农场的搭建与播种,这些机器人搭载水培架安装模块,能精准拼接水培架的立柱与种植槽。
搭建水培架时,农业机器人的机械臂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它们先将铝合金立柱固定在预设位置,再将种植槽与立柱衔接,最后安装营养液管道,每小时能完成 20 组水培架的安装,10 万组水培架仅用 15 天就全部搭建完成。
“水培架的间距误差必须小于 1 厘米,否则会影响光照均匀性。” 陈静团队的农业工程师林娜说,“机器人的定位精度能控制在 0.3 厘米,确保每一层的作物都能获得相同的光照。”
播种环节,农业机器人切换为播种模块,它们携带的种子是陈静团队培育的 “火星 1 号” 矮化小麦与 “绿星” 生菜,这些种子经过火星微生物基因改良,能在低重力、强辐射环境下生长,生长期比普通种子缩短 20%。
机器人将种子均匀播撒在水培槽的海绵基质中,每平方米播种 300 粒,误差不超过 5 粒。
“这些种子是我们 7 年的心血,也是留守者的粮食希望。” 陈静看着水培槽中刚刚萌发的嫩芽,语气中满是期待,“只要精心培育,4 个月后就能收获第一茬小麦,基本能满足 2000 人的粮食需求。”
当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时,米莉团队正忙着协调物资输送。
为确保留守者 30 年的生存需求,“方舟号” 留下了 1000 吨压缩食品、500 吨种子、50 万份药品、200 套维修工具,这些物资需要通过 40 台运输机器人精准送达新曦定居点的各个区域。
运输机器人采用 “分区输送” 模式:10 台负责食品与药品,将压缩食品存入地下避难舱的食品储备区,药品则分类存放在医疗区的冷藏柜中;
10 台负责种子与农业物资,将 500 吨种子存入生态舱的种子库,同时输送肥料与农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