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235" ["articleid"]=> string(7) "613869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1章" ["content"]=> string(3655) "

机器人用微型切割工具清理通风口的堵塞物,再用耐高温密封胶修复管道裂缝,仅用 5 天就完成了避难舱的初步修复。

当爱丽丝团队首次进入避难舱时,舱内的照明系统已被机器人点亮,温度稳定在 22℃。

这里将成为 2000 名留守者的 “安全港湾”,面积 1.2 万平方米的空间被规划为居住区、医疗区与物资储备区,墙壁上还预留了与地面穹顶连接的通道接口。

“我们不仅修复了一座避难舱,更修复了留守者的安全感。” 爱丽丝看着舱内整齐的空间,语气中满是欣慰。

基地框架修缮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对留守者而言,能源、水与粮食是生存的三大核心,缺一不可。

爱丽丝团队负责框架,陈静团队则牵头基础设施建设,20 台搬运机器人、10 台管道机器人与 10 台农业机器人成为 “建设主力”。

新曦定居点的能源系统采用 “核聚变 + 太阳能” 的双备份模式:2 套小型核聚变发电机提供基础电力(单套功率 100 兆瓦),10 平方公里的太阳能阵列作为补充,确保极端天气下也不会断电。

20 台搬运机器人承担了设备安装的重任。

这些机器人的最大负载达 10 吨,车身装有液压升降平台,能将核聚变发电机的核心部件从运输舱精准转运到基地的能源舱。

安装第一套核聚变发电机时,6 台搬运机器人协同作业:2 台负责吊装重 5 吨的反应舱,1 台调整舱体角度,3 台负责固定底座螺栓,整个过程仅用 4 小时,而人工至少需要 24 小时。

“核聚变发电机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反应舱的水平偏差不能超过 2 毫米,否则会影响磁场约束。”

能源工程师李伟盯着机器人的操作数据,“机器人的激光定位仪能将偏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内,比人工校准精准得多。”

太阳能阵列的部署则更具挑战性。

10 平方公里的区域需要铺设 20 万块太阳能板,且要避开地质不稳定区域。陈静团队先让环境监测机器人对基地周边 15 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扫描,绘制出地质稳定性地图,最终选定基地东侧的平坦地带。

10 台搬运机器人分成 5 组,每组携带 400 块太阳能板,按照预设坐标铺设:机器人先在地面钻孔固定支架,再将太阳能板安装到支架上,最后连接电缆,整个流程自动化完成。

“每块太阳能板的安装角度都经过计算,能最大限度接收火星阳光。” 陈静指着太阳能阵列的三维模型,“我们还在阵列周边安装了防风障,减少风沙对太阳能板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当两套核聚变发电机成功启动时,基地的灯光第一次全部亮起 —— 能源舱的仪表盘显示,输出功率稳定在 200 兆瓦,足够支撑 2000 人的日常用电与生态舱的运行。

李伟看着跳动的功率曲线,笑着说:“有了这‘双保险’,就算遇到连刮一周的沙尘暴,我们也不用担心断电。”

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新曦定居点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冰的融化与大气中水蒸气的收集,因此输水管线与储水罐的修复至关重要。

10 台管道机器人成为 “地下水管工”—— 这些机器人直径仅 15 厘米,能进入直径 10 厘米的管道内部,机身装有摄像头、超声波探测器与修补工具,可自主完成管道检测与修复。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