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132" ["articleid"]=> string(7) "613868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6章" ["content"]=> string(3988) "

“是呀大嫂,留下来陪你呢!”四妈笑着接话。

“你呀,连地都不会种,留下来还得我帮你。”大妈嘴上嘀咕道。两妯娌关系向来亲密,小时候勇勇和婧姐就认了大爹大妈做干亲。

“这不有你们在嘛!”

四妈家的几块地,近的就在屋后坡上,远的在那对门西北向远处坡上,已经十几年没去过的山坳里。

“到时候,浩娃,你得帮我看看,这些地该怎么弄,种些啥子。”

“行!”李绪灏爽快应下。

如今婧姐嫁到豫省,和姐夫在杭州生活;勇弟又在鹏城打拼,四妈一个人在温陵确实孤单。回到金州也好,至少有大爹大妈二爹二妈互相照应。

“听说魏娃和骏娃都是开车回来,你二哥二嫂呢?”大爹关心起另一桩事。

“他俩可吃不消长途高速,身子骨还没我们硬朗呢。”大妈也搭话。

“他们跟雅雅一道坐飞机回来。”五妈解释道。

“这两个也是獠,一大把年纪了还跑到温陵去。”大爹笑着摇头。

“大哥你们身子这么硬朗,也该出去走走嘛。”五叔劝道,觉得哥嫂老闷在山里。

“那不行!去城里我们俩就呆不习惯。”

“张合,你们家什么时候搬过来?”大爹转头问道。张合前阵子已决定,要带着全家迁来这个村子。

“等孩子们放假就搬。”张合笑着回答。

“那正好,等人都回来了,咱们开个会,把你迁户口和分宅基地的事一块儿定了。”大爹做事向来干脆。

“咱们村现在还剩多少人?”五叔忽然问起。

听着小五问话,大爹放下筷子,掰着手指数起来。

“咱们老李家六门子,不算嫁出去的姑娘……一共27口。加上惠惠和张合一家6口,总共33人。”

“四门子,老二一家6口,老四一家4口。哦对了,胜娃年后结婚,算5口。四门子一共11人。”

爷爷那辈兄弟六人,他排行最末,曾是镇中学校长;四爷当年开过烟厂;大爷原是镇上的保长,抗战期间为我们部队送粮,一家在晋省不幸遇害;二爷、三爷参军,都牺牲了,没有留下后代;五爷,国军。

“远的里头,就剩正娃一家了。”

“正娃是谁?”承承好奇地问。

“唉!把你叫爷的。”五叔对儿子说。

“啊?”承承和妍妍都愣住了。

“大家族就这样。”四妈笑着解释。

“正娃他妈还在,今年又添了个女娃,加上寅寅,他们一家5口。”大爹继续算着。

“这么算,还是咱们老祖宗这一支人丁最旺!”

“哈哈哈哈哈!”大爹开怀大笑,满脸欣慰。

“今年,你对门的三哥家也要回来。”大爹特意对承承和妍妍说,得让这两个不常在老家的孩子认认人。

这位对门三哥住在大爹家的对面,大爹在桥这头,对门三哥在另一头,两家共享着一处大院子。这家虽不姓李,姓张,但也沾亲带故。老人比大爹小几岁,但按辈分,承承这代得喊他三哥。

“你三哥去年三月走了。他两个儿子,老大一家5口,一儿一女,将子去年成家了;老二一家也是5口,两儿一女,都还没结婚。算下来整整10口人。”

“还有上坡的你静慧嫂子,带着儿子一家,孙子都三岁了,一共4口人。”大妈补充道。

“我静慧嫂子身子还好吧?”五妈关心地问。

“好着呢!还能跟对门的赵小四天天吵架,劝都劝不住,两个孩子都来我这抱怨呢。两孩子关系很好,但这两个当娘的就是合不来。”

赵小四就是赵家嫂子,就是之前那个多年不见的赵三叔的妹妹。如今她也一个人守着老屋,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在城里。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