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39116" ["articleid"]=> string(7) "613868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902) "
命令一出,相关团队便迅速组织起来,准备开赴地方协同工作。
“继续看看下一个区县的方案吧,”有人兴致勃勃地提议,“看看底下这些‘脑洞’,也是一种乐趣。”
应大家要求,李绪灏笑着从成摞的文件中随机抽出一份。
“洛阳伊川县。”
“咦?伊川好像不属于秦巴山区的核心范围吧?”有人提出疑问。
“确实,它属于豫西伏牛山片区,但伏牛山是秦岭余脉,从广义上纳入此次计划也说得过去。”熟悉地理的专家立刻解释。
“那我标注一下,后续其他类似地区申请时,需注意避免范围重叠和资源重复投入。”工作人员迅速记录。
“伊川的申请面积比较小,只有一个节点,”李绪灏介绍道,“增补面积60平方公里。”
“位置选在伊川县东北部,与洛龙区接壤区域,中心点坐标:112.55°E, 34.45°N。”
他详细说明道:“整个规划区域呈北高南低阶梯式分布:
北部丘陵生态区:约占24平方公里(40%),属龙门山余脉,海拔200-300米。坡度适中,沟壑相间,覆盖茂密天然次生林,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新引入的伊河支流发源地。
中部湿地过渡带:约占12平方公里(20%),海拔160-200米。伊河新支流在此汇聚形成核心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沼泽、芦苇荡和开阔水域。
南部平原发展区:约占24平方公里(40%),海拔150-160米。属伊河冲积平原,地质条件稳定,适宜建设,与湿地系统通过生态缓冲绿带相连。”
说完,李绪灏看向在场的官员和专家们,期待他们对伊川方案的理解。
众人稍加思索,便明白了当地政府的深意。
“这个布局很巧妙,北部保生态,中部建湿地,南部留作发展用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发展廊道。”
“更重要的是,这个选址正好处在伊川与洛龙区的接壤地带,”一位区域规划专家指出,“这不仅是缓解洛龙区土地资源压力的妙招,更是推进‘伊洛一体化’进程的关键落子。通过生态连接带动区域融合,当地政府确实很有远见。”
“确实是一步好棋,”另一位专家赞同道,“这样既保护了生态本底,又为未来城市协同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看看有没有洛阳的方案?”
“我找找。”工作人员翻阅着文件,“唉?还真有。”
“快念来听听!”众人顿时来了兴趣,“看看市级层面如何统筹布局,实现区域联动。”
“共有三个节点。”工作人员拿起文件汇报道。
“节点一:城市北部融合发展区
位置:老城区、瀍河区与孟津区交界,洛河北岸、邙山南麓(中心坐标约112.45°E, 34.70°N)
面积:40平方公里
地貌与规划:以平坦平原为主,坡度平缓,海拔130-150米,防洪条件良好。规划为草原与轻度森林地貌,将用于建设居住区与商业区,有效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并配套绿色社区与公共服务设施。”
“节点二:南部产业与物流拓展区
位置:洛龙区南部与偃师区西部,伊洛河交汇处以南(中心坐标约112.50°E, 34.55°N)
面积:40平方公里
地貌与规划:属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120-130米,土壤肥沃。将重点布局高科技产业园、物流枢纽与仓储设施,承接涧西区产业转移,强化区域产业协同。”
“节点三:西部生态与宜居提升区
位置:涧西区西部与西工区西南部,周山东麓(中心坐标约112.35°E, 34.65°N)
面积:30平方公里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315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