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25238" ["articleid"]=> string(7) "613570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7章" ["content"]=> string(3726) "

李元芳站在一旁,笑着说:“大人,今日若不是你,那倭使定不会轻易臣服。接下来处理藩属事务,属下会继续护你周全。”

夕阳西下,紫微宫的宫灯次第亮起,映照著众人的笑容。狄仁杰望着眼前的伙伴,又看向远处的长安城——这里是大唐的都城,是天下的中心,而他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份太平,让大唐的威严与恩泽,传遍四方。上官婉儿走过来,递给他一卷《藩属名录》:“狄大人,明日我们便开始整理藩属事务吧,新罗、百济的使者也快到了。”

狄仁杰接过名录,点头道:“好,我们一起处理,定不辜负陛下的信任。”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预示着大唐的盛世,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洛阳的夜色裹着微凉的风,漫过紫微宫的丹陛。生辰大典的喧嚣刚散,宫道上却不见往日的静谧——内侍们捧着明黄卷轴疾步穿梭,千牛卫的甲胄碰撞声在廊下回响,连宫墙上的“唐”字旗,都已悄悄换下,叠放在角落的锦盒里。

狄仁杰站在含元殿侧廊,指尖还留着方才书写“周”字的墨香。他望着殿内明灭的烛火,耳边传来武玥与上官婉儿的对话声,心底却泛起一丝复杂的思绪:“改国号非小事,虽有击败突厥、倭国归臣的威望打底,但若安抚不好李唐旧臣,恐生波澜。”

“狄卿,进来吧。”殿内传来武玥的声音,褪去了生辰时的笑意,多了几分帝王的决断。狄仁杰推门而入,见武玥正立于案前,案上摊着一份烫金诏书,“大周”二字已用朱笔圈出,旁边放着传国玉玺,印泥还未干。

上官婉儿捧着一卷《周礼》,见狄仁杰进来,轻声道:“狄大人,陛下欲承周制改元,废‘唐’为‘周’,此乃方才与朝臣议定的诏书,您看看是否有需斟酌之处。”她的目光落在诏书“轻徭薄赋,延续均田”的条款上,心声里满是期待:“大周肇始,若能稳住民生,定能远超贞观。”

武玥转身,明黄烛火映着她的龙袍,二十七岁的帝王眼中,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狄卿,朕知你顾虑旧臣。但自朕临朝以来,李唐宗室中,有半数已支持新政;再加上你平定幽州、安抚藩属的功绩,此时改国号,正是民心所向。”她拿起诏书,递到狄仁杰面前,“你看这‘广纳贤才,不问出身’一条,便是为你这样的能臣铺路——大周不需要靠血脉掌权的贵族,只需要护百姓太平的忠臣。”

狄仁杰接过诏书,逐字细看,耳边突然传来殿外的细微声响——是李元芳在巡逻,他的心声清晰传来:“不管是唐还是周,只要陛下护百姓,属下就护陛下和狄大人,谁要是敢作乱,先过我这把刀!”

“陛下,诏书条款周全,臣无异议。”狄仁杰躬身行礼,语气坚定,“只是改国号后,需尽快遣使告知各藩属,尤其是刚归臣的突厥与日本,避免流言四起。另外,李唐宗庙需妥为安置,以安旧臣之心。”

武玥点头,对上官婉儿道:“婉儿,即刻拟旨,命鸿胪寺连夜遣使者赴幽州、突厥、日本,宣告改元之事;再命太常寺打理李唐宗庙,四时祭祀不可废。”

“臣遵旨。”上官婉儿提笔疾书,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字迹清丽却不失力道。她写至“大周万岁”时,抬头看向狄仁杰,眼中带着几分恳切:“狄大人,大周初建,藩属事务繁杂,明日起,还需你多费心。”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23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