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724847" ["articleid"]=> string(7) "613569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4章" ["content"]=> string(3722) "

然而,并非所有部队都能立即适应新战术。几天后,俞济时视察58师的训练时,发现一个连长还在用老办法指挥。

“停!”俞济时喝止了训练,“李连长,你为什么不让士兵分散开?”

李连长是个老兵,参加过淞沪会战,他不解地说:“军座,集中兵力才能突破啊!”

俞济时没有生气,而是把全连集合起来,亲自讲解:“你们都是老兵,应该知道小鬼子的火力有多猛。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密集冲锋,就是给敌人当靶子。”

他命令士兵们分成战斗小组,现场演示新战术的威力。当看到三个小组从不同方向协同进攻,互相掩护时,李连长终于明白了。

“军座,我懂了!”李连长兴奋地说,“这样打,小鬼子的机枪不知道该往哪打!”

“对。”俞济时拍拍他的肩膀,“作为指挥官,不仅要勇敢,更要用脑子。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随着训练的深入,俞济时开始着手建立军官培训体系。他在军部设立了一个临时军校,轮流培训连排级军官。

培训内容很实用:地形判读、火力配置、阵地构筑、夜战技巧等等。俞济时亲自编写教材,很多内容都来自实战经验。

“大家看这个案例。”在一堂战术课上,俞济时讲解台儿庄的一个战例,“当时我们连防守一段铁路线,小鬼子一个中队向我们进攻。你们说该怎么部署?”

军官们热烈讨论,提出各种方案。俞济时一一点评,最后给出当时的实际部署和战果。

“战术是活的。”俞济时总结说,“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武器,不同的部署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们要学会因时因地制宜。”

除了战术培训,俞济时还特别重视军官的领导能力培养。他经常说:“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不仅要会打仗,更要会带兵。要关心士兵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想法。”

他制定了一套军官考核标准,不仅看军事技能,还要看带兵能力。那些只知道对士兵耍威风的军官,都被他撤换了。

整训进行到一个月时,第七十四军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士兵们的战术动作更加娴熟,军官的指挥更加灵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明显提升。

这天,俞济时接到第九战区通知,要求第七十四军接防武汉东面的几个重要阵地。

“终于要上战场了。”俞济时对副军长冯圣法说,“检验我们训练成果的时候到了。”

他命令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同时派出侦察部队,详细了解防区的情况。

在部队开拔前,俞济时召开了最后一次作战会议。墙上挂着精细的武汉防御地图,上面标注着各部队的防区。

“根据情报,小鬼子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长江北岸。”俞济时指着地图说,“我们的任务是防守这一带的山地,阻止小鬼子向武汉推进。”

他详细部署各师的防御任务:51师防守左翼,58师防守右翼,57师作为预备队。

“记住我们的新战术。”俞济时强调,“阵地要前轻后重,火力要前重后轻。各班排要形成独立的防御支撑点,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互相支援。”

会议结束后,军官们各自返回部队。俞济时特意留下各师师长,进一步交代细节。

“王师长,你们师的防区有很多小山头,要充分利用。”俞济时对王耀武说,“每个山头都要建成独立的堡垒,即使被包围也能坚持。”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60229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