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46655"
["articleid"]=>
string(7) "6121749"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520) "表上划过,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小林啊,这些数据太漂亮了!
你看这个过渡态结构的捕捉,比我们之前做的任何一次实验都精准。
就凭这些数据,发篇《Nature》完全没问题!”
林薇果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能一个劲地点头。
自己终于能进入科研界的最高殿堂了吗?
第七章:第一篇《Nature》的炸裂发表有了师爷的肯定,林薇果信心大增,立刻投入到论文撰写中。
老师和师爷亲自指导,从论文框架到数据呈现,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这里的分子互作机制,要再补充一个对照组数据,这样更有说服力。”
师爷指着论文中的一段文字,耐心地说,“还有图表,配色要更清晰,让审稿人一眼就能看出关键信息。”
林薇果认真记录下每一条建议,熬夜修改论文。
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的表述方式,她会和陈静讨论到凌晨;为了优化一张图表,她会反复调整几十次。
半个月后,论文终于定稿。
当林薇果点击 “提交” 按钮,将论文投递到《Nature》编辑部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接下来的等待,既漫长又煎熬。
林薇果每天一睁眼就打开邮箱,查看是否有编辑部的回复。
陈静看出了她的焦虑,安慰道:“别着急,好的成果值得等待。
你的数据足够扎实,思路也足够创新,审稿人一定会认可的。”
没想到,仅仅一周后,林薇果就收到了《Nature》编辑部的回复 —— 论文进入同行评审阶段,审稿人给出了初步意见,虽然提出了几个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但整体评价非常积极。
“创新性极高,首次从‘分子动态网络’角度解析复杂蛋白折叠机制,所提供的动态影像和AI模拟数据具有里程碑意义,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看着审稿人的极高评价,林薇果激动得跳了起来,立刻拿着邮件去找老师和师爷。
按照审稿人的意见补充完数据后,林薇果再次提交论文。
这一次,等待的时间更短——三天后,《Nature》编辑部发来邮件,告知论文被正式接收,将在最新一期发表!
“接收了!
老师,师爷,论文被接收了!”
林薇果冲进"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84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