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46648"
["articleid"]=>
string(7) "6121749"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56) "但她没看到,陈静转身时,眼神里那一丝挣扎和决绝。
陈静知道,要破局,必须引入一个王炸级的资源。
而那资源,掌握在一个她已经五年没联系的人手里。
第二章:多年未问候的逆徒回到办公室,陈静坐在椅子上,屏幕里是张院士的名字和头像,那是国内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泰斗,也是她的博士生导师。
五年了。
当年博士毕业,就是因为在 “蛋白折叠研究到底该从静态结构入手,还是动态互作切入” 这个问题上,她和导师产生了激烈的分歧。
导师是 “静态结构主导”的坚定支持者,认为看清每一个原子的位置是基础。
而陈静却执着于“动态分子互作”,觉得蛋白折叠是一个过程,不能只看结果。
争吵,不理解,最后不欢而散。
毕业后,陈静就没再主动联系过张院士,自己带着几个学生,在“动态互作” 的小赛道上,慢慢摸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始终没能触及最核心、最前沿的领域。
可现在,林薇果的困境,让她不得不重新考虑。
张院士团队那套 “冷冻电镜 + AI 模拟” 的联合技术,在全球都是顶尖的,尤其是在捕捉动态过程的高清影像方面,几乎无人能及。
这正是林薇果研究最需要的破局点。
陈静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很久,心里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去吧,为了学生,放下那点所谓的执拗。”
;另一个说:“五年没联系了,现在去求人家,多丢脸啊。”
她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漆黑的校园。
林薇果那红着眼圈的样子,又浮现在她眼前。
为了学生,面子算什么?
科研的传承、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前途,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她深吸一口气,坐回电脑前,开始写邮件。
第三章:深夜的 “破冰” 邮件邮件界面打开,陈静的手指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着,删删改改,耗时许久。
她忽然想起导师当年带她做实验时的样子,穿着白大褂,戴着老花镜,拿着移液枪,手法比年轻学生还精准,嘴里还念叨着:“小陈啊,做科研,就得像绣花一样,细致,再细致。”
也想起一次她实验失败,坐在实验室哭,导师走过来,没批评她,只是递给她一块巧克力,说"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84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