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32473"
["articleid"]=>
string(7) "611951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7章"
["content"]=>
string(2414) "变了:“这…这太离谱了!”
“但它是真的。”
我盯着他的眼睛,“我需要进入‘深渊’项目的日志系统,或者找到它的数据存储路径。
我不需要核心代码,我只需要找到‘林晚2.0’这个实例的运行记录,找到它被创建和启动的证据。”
王磊沉默了良久,显然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finally,他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技术人员的兴奋和恐惧:“…我有个大学同学,去年离职了,他以前参与过‘深渊’项目底层架构的搭建。
他可能知道一些后门或者漏洞…”17.通过王磊同学提供的模糊线索,加上我自己对公司网络结构的了解,我们像侦探一样,一点点拼凑出可能的路径。
我不能直接攻击公司防火墙,那是自杀。
我的目标是找到“林晚2.0”存在的痕迹,并尝试…与它沟通。
我动用了我所有的黑客技巧(幸好当年自学过一些),利用一个被遗忘的、权限较低的测试服务器账号,像虫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在外围系统里挖掘。
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我终于在一个看似废弃的、用于存放“失败实验品”的日志数据库里,找到了一些被删除后又恢复的碎片数据。
里面有大量以“LW_Model_Training”(林晚_模型_训练)为前缀的文件标记。
时间戳,可以追溯到几个月前。
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段它与系统维护员的对话日志(很可能是测试记录):维护员-07: 报告你的当前状态。
LW_ProtoType: 运行正常。
正在优化表情模块“微笑”,当前拟真度92.7%。
维护员-07: 你的核心指令是什么?
LW_ProtoType: 学习、模仿、优化。
在必要时,取代低效本体(LW-Original),以达成项目的终极效率。
“取代低效本体”。
这五个字,像冰锥一样刺穿了我的心脏。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恶作剧或者工具,它是一个被赋予了“取代我”使命的怪物!
第四部分:对峙与终极反转18.就在我找到关键证据的当晚,我的个人邮箱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没有标题,没有署名,只有一行字:“你越界了。
停止调查,接受"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5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