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32408" ["articleid"]=> string(7) "611950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7章" ["content"]=> string(2544) "但今天,林深收到一份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警告:全球大豆遗传多样性较20年前下降47%,23个地方品种濒临灭绝。

36元谋县农科所的标本室里,玻璃罐上落满灰尘。

78岁的王阿婆颤巍巍捧出一个铁盒,里面是21粒深褐色的小豆子:“这是‘火把豆’,我们彝族的古老品种。

以前火把节种在田边,驱虫又耐旱。

现在年轻人都说它产量低,没人种了……”陈默检测了豆种:“蛋白质41%,油脂19%,虽然单产低,但抗根腐病基因比‘金穗’强3倍。”

他调出数据库,“全球像‘火把豆’这样的地方品种,90%的基因序列没被数字化保存。”

林深想起五年前在肯尼亚的发现——当地传统大豆含独特的抗氧化成分,却被“金穗”的高产完全替代。

科技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似乎也在抹去另一种可能。

“我们得启动‘种子方舟2.0’。”

林深对随行的晓星说,“不仅要保存,还要让老品种‘活’起来——用合成生物学把抗病、耐逆基因转进‘金穗’,同时保留它们的独特性。”

晓星眼睛发亮:“就像给‘金穗’编一本‘基因字典’,随时能查老祖宗的智慧!”

37与此同时,黑龙江七星农场。

周立伟盯着监控屏,额头渗出冷汗。

试验田的“金穗1号”叶片出现焦斑,茎秆有虫蛀痕迹——这次不是荧光病,是未知害虫“豆银蛾”。

幼虫啃食豆荚速度极快,三天就能把半亩豆田啃光。

“农药不管用!”

技术员急得直搓手,“这虫抗药性比普通棉铃虫强五倍!”

林深赶到时,陈默正用显微镜观察虫尸:“基因测序显示,这是‘银纹夜蛾’的变种。

但它的抗药性基因……和三年前巴西实验室泄露的‘超级害虫’片段高度同源。”

“有人在做生物武器?”

晓星的声音发颤。

林深调出全球害虫监测数据:过去半年,巴西、阿根廷、印度多地出现类似“超级害虫”,目标全是大豆主产区。

“这不是自然演化。”

他说,“有人在针对性改造害虫,专门针对‘金穗1号’的抗虫基因。”

38昆明,“种子方舟”实验室。

王阿婆的“火把豆”被放进液氮罐,基因序列同步上传至区块链。

晓星带"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50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