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32402" ["articleid"]=> string(7) "611950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45) "他在肯尼亚的孤儿院当义工,怀里抱着个黑皮肤的小女孩。

“她说长大后要当农业科学家。”

霍克写道,“这比任何惩罚都有意义。”

292048年金秋,“金穗1号”全球测产会在肯尼亚、中国、巴西同步举行。

林深站在七星农场的观礼台上,看着无人机群掠过豆田,传回实时数据:全国平均亩产1180斤,蛋白质49%,油脂23%。

大屏幕上,全球19国的测产数字滚动升起,最终定格在“平均增产28%”。

晓星举着话筒走来:“爸,阿玛拉说,肯尼亚的小农户给‘金穗1号’起了个新名字——‘希望豆’。

他们说,这豆子不仅填肚子,更填了心。”

林深望着眼前的金色豆浪。

风里飘来熟悉的豆香,和三十年前老所长递给他的那把大豆一个味道。

“这不是终点。”

他说,“是起点。”

远处,陈默操作着新一代量子标记设备,屏幕上跳动着全球“金穗”种子的生长轨迹。

每一粒种子,都是人类对粮食安全的承诺,对公平合作的信仰。

第六章·春种302049年夏,哈尔滨农科院大楼顶层。

林深站在落地窗前,望着楼下试验田里翻涌的“金穗1号”金浪。

两年过去,“金色大豆联盟”已覆盖68个国家,联盟总部从哈尔滨迁至日内瓦,但他仍习惯每周回农科院看看——这里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办公桌上摊着联盟季度报告。

陈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师,巴西分部发来预警,当地小农户开始自发保留传统大豆品种。”

“哦?”

林深转身,“他们不是更爱‘金穗’的高产吗?”

“因为‘金穗’太‘完美’了。”

陈默调出数据图,“巴西东北部的传统大豆‘黄玉’,虽单产低20%,但耐旱性比‘金穗’强35%。

今年干旱季,种‘黄玉’的农户损失比种‘金穗’的少一半。”

林深皱眉。

他想起五年前在肯尼亚,农民们也曾为“金穗”的高产放弃老品种。

科技在解决问题时,似乎总在制造新的问题。

“还有件事。”

陈默点开加密邮件,“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我们做一个‘全球大豆遗传多样性评估’,初步结果显示……”他停顿了一下,“近三年,9个国家的地方大豆品种数量下"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5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