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32400" ["articleid"]=> string(7) "6119508"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2章" ["content"]=> string(2545) "048年春,黑龙江绥化。

林深站在七星农场的万亩试验田边,春风掀起他的白大褂。

眼前的“金穗1号”已抽齐花荚,豆荚鼓胀如翡翠,远看像一片金色的波浪。

田埂上,老周头叼着旱烟袋直咂嘴:“这豆子,茎秆比去年还壮,叶子绿得能滴油!”

这是“华黄1号”与非洲抗虫大豆杂交的新品系,被命名为“金穗”——既纪念肯尼亚的“金穗”命名仪式,也寓意全球种业的新生。

24三个月前,《全球种质资源公平利用公约》在日内瓦签署。

120个国家加入“金色大豆联盟”,承诺共享种质数据、联合研发抗逆品种,并建立“种子银行2.0”——用区块链记录每粒种子的来源与改良轨迹,确保“谁贡献,谁受益”。

今天,联盟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林深作为中方代表,坐在主席台上。

台下,非洲农业联盟主席阿卜杜拉、巴西农业部长洛佩兹、美国新任农业代表简·米勒依次落座。

“我们不再需要‘谁征服谁’的种业战争。”

林深打开全息投影,画面里是非洲、南美、东南亚的试验田,“‘金穗1号’已在19国试种,平均增产25%,抗虫性提升40%。

更重要的是,所有参与国都能共享改良权。”

简·米勒举起手:“美国农场主仍对中国种子有顾虑。

毕竟……去年的荧光病事件影响太深。”

林深调出一段视频:艾奥瓦州鲍勃·约翰斯顿站在新收的豆田里,举着饱满的豆荚笑:“我用‘金穗1号’,亩产比去年高30%!

病毒?

早没影子了。”

台下响起掌声。

阿卜杜拉补充:“在肯尼亚,‘金穗1号’让小农户收入翻了一番。

他们现在说,‘中国种子不是来抢市场的,是来帮我们吃饭的’。”

25会议间隙,林深被拉到会场外的田埂。

晓星蹲在地上,正教几个非洲留学生辨认豆株:“看这个叶纹,是抗花叶病毒的标记;这粒种子的量子芯片,能记录它在非洲的生长数据……”“爸!”

她抬头,“刚果(金)的留学生问,‘金穗1号’能在热带雨季种植吗?

他们的雨季长达六个月,普通大豆会烂根。”

林深笑了:“这正是‘金穗’的优势。

我们导入了巴西耐涝基因,还给"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5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