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32387" ["articleid"]=> string(7) "6119508"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76) "1号”最严苛的“考官”。

“再跑一遍抗倒伏测试。”

林深划开平板,选中模型里的“台风场景”。

虚拟豆苗在12级大风中摇晃,茎秆弯曲角度、根系抓地力数据实时刷新。

最终,系统给出评分:“抗倒伏指数9.2(常规大豆7.5),达标。”

陈默松了口气:“这说明我们改良的木质素合成基因起作用了。

去年台风季,隔壁试验田的普通大豆倒了40%。”

6下午两点,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进驻基地。

组长周建国(68岁,曾任中国农科院院长)攥着检测报告,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蛋白质48.2%,油脂22.1%,亩产实测1035斤——数据可靠?”

“可靠。”

林深递上原始记录,“我们连续三年区域试验,黄淮海、长江流域、西北灌区三个试点,平均增产28%。

特别是河南周口,往年受旱减产,今年用‘华黄1号’,亩产反超15%。”

周建国翻到附录,指着一张照片:“这是非洲肯尼亚的试验田?

你们什么时候拓展到海外了?”

照片里,肯尼亚农妇阿玛拉蹲在豆田边,捧着饱满的豆荚笑。

林深解释:“我们与肯尼亚农业研究院合作,测试‘华黄1号’在热带地区的适应性。

那边旱季长,普通大豆只能种一季,‘华黄1号’有望实现两季轮作。”

“好!”

周建国合上报告,“我代表专家组宣布:‘华黄1号’通过审定,建议尽快启动量产。”

消息传出,试验基地沸腾了。

老张头举着保温杯喊:“我种了四十年地,头回见这么高产的豆子!”

年轻技术员们击掌相庆,陈默却悄悄拽了拽林深的衣角:“先正达那边……”林深瞥了眼不远处的越野车。

霍克的车停在试验田外围,车窗贴着深膜,看不见人影。

“让他们盯着。”

他声音沉稳,“我们按流程来。”

7当晚十点,林深办公室的电话骤然响起。

“林老师!

肯尼亚那边出事了!”

电话那头是阿玛拉带着哭腔的声音,“豆苗叶子……叶子在发光!”

林深猛地站起。

电脑屏幕亮起,远程监控画面里,肯尼亚试验田的豆苗叶片泛着诡异的蓝绿色荧光,像撒了层磷粉。

他抓起外套冲出门:“陈默,调卫星图像!

联系肯尼亚团队,"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49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