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32386"
["articleid"]=>
string(7) "6119508"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496) "儿的担忧——科技从来不是单行道。
就像当年袁隆平院士改良杂交水稻,既要高产,也要考虑生态平衡。
4同一天下午,北京先正达大厦顶层会议室。
罗伯特·霍克盯着投影上的“华黄1号”数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
这位前孟山都首席科学家,两年前跳槽到先正达,就是为了这个项目。
“他们用了CRISPR-Cas12系统,编辑了12个光周期相关基因。”
技术总监汇报道,“更麻烦的是那个量子标记,我们的无人机根本拍不到种子细节。”
霍克冷笑:“量子标记又怎样?
只要拿到实物,我们就能逆向解析。”
他调出一份文件,“巴西分公司汇报,他们在东北有个合作农场,上周‘意外’获得了几公斤淘汰的试验种子。”
会议室响起掌声。
CEO马克·格林伯格点头:“霍克博士,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告诉巴西团队,加快分析进度。
如果‘华黄1号’真能实现南北两熟,我们要在它上市前推出‘超级先锋3号’,价格压到他们的70%。”
霍克起身整理领带。
窗外的长安街车水马龙,他想起二十年前在阿根廷的经历——孟山都用“技术援助”换得当地大豆种质资源,最终让90%的阿根廷大豆种子依赖进口。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第二章 数字孪生52047年5月12日,哈尔滨农科院试验基地,上午十点。
林深蹲在试验田边,指尖轻触“华黄1号”的第三片真叶。
叶片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这是他见过最健康的豆苗,茎秆粗壮得能支撑住未来的百粒重。
“林老师,数字孪生系统同步率98.7%。”
陈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年轻人抱着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与试验田1:1复刻的虚拟模型,“昨天暴雨预警,系统预测东南垄沟会有5厘米积水,我们提前挖了导渗渠,现在看,实际积水只有1.2厘米。”
林深抬头望去。
虚拟模型里,黄色线条标注着真实田块的每一寸土壤湿度,绿色光点代表健康植株,红色预警区已消失不见。
这是团队耗时三年搭建的“数字孪生农田”,能模拟全球50种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如今成了“华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49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