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32380"
["articleid"]=>
string(7) "6119508"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90) "烟:“咱自己的豆子咋就不行?”
2015年,中国启动“大豆振兴计划”。
所长作为核心成员,带着团队扎进试验田。
他们跑遍东北、黄淮海的108个县,收集了237份地方大豆种质资源;在海南南繁基地搭了七年帐篷,只为缩短育种周期;最艰难时,团队连续三个月住在漏雨的仓库,靠冻硬的馒头就咸菜坚持。
2023年,他们终于找到关键:大豆的“光周期敏感基因簇”。
就像给作物装了个“生物钟”,北方春大豆需要长日照才能开花,到了南方短日照环境就“罢工”。
如果能精准编辑这个基因簇,就能培育出“南北通吃”的品种。
“就像给大豆重新编程。”
所长常对团队说,“以前我们跟着国外跑,现在该定自己的标准了。”
3陈默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田埂时,晨露打湿了他的白大褂。
“林老师!
量子传感网的数据出来了。”
他调出三维模型,红色光点在东南角闪烁,“无人机飞了三圈,每次都在试验田上空悬停两分钟。
虽然没接触植株,但可能采集了电磁信号。”
林深盯着屏幕:“能追踪来源吗?”
“IP做了跳转,最后落在先正达北京分部的服务器。”
陈默敲了敲键盘,“不过我们有量子标记——每粒种子的芯片都录了基因序列和地理坐标,就算有人偷走种子,一检测就能追根溯源。”
这是林深的“底牌”。
两年前,团队与国内量子通信企业合作,开发出纳米级量子标记芯片。
不同于传统DNA条形码,这种芯片能存储完整的基因信息,还能通过量子纠缠实现全球实时定位。
换句话说,任何带着“华黄1号”种子的行为,都会留下不可篡改的“电子足迹”。
“通知海关和公安。”
林深关掉电脑,“另外,让晓星那边留意非洲的野生大豆资源。
我们在提升产量的同时,也得防着别人用生物手段‘反制’。”
提到女儿林晓星,他的语气软了些。
三年前,晓星从哈佛毕业后去了肯尼亚,专门研究野生大豆的抗逆基因。
“爸,我总觉得,单纯追求高产不够。”
这是她最后一次视频时说的话,“非洲的农民需要的是能抗虫、抗旱,还能留种的种子。”
林深揉了揉眉心。
他理解女"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49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