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29876" ["articleid"]=> string(7) "611923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5章" ["content"]=> string(2612) "大题赫然是:“基于碳纳米管缆绳的太空电梯动力学分析”题目要求参赛者计算在不同风速下缆绳的振动模式,并设计抑制方案。

这正是苏哲最近在攻克的核心难题!

考场里,其他国家的选手都在认真答题,而中国队的五名队员面如死灰。

他们临走前销毁了相关数据,现在连最基本的公式都回忆不起来。

结果公布:中国队在该题上全军覆没,团体总分首次跌出前三!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

而就在这时,苏哲的团队发布了一份完整的技术报告,详细阐述了太空电梯振动力学的最新进展——正是奥赛考题的完美解答。

教育部门迅速介入调查,王磊等人因“学术不端”被取消保送资格。

而苏哲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邀请函——国际奥赛委员会特邀他出任下届竞赛的出题顾问。

曾经退出团队的成员们悔不当初,而苏哲只是平静地说:“科学需要的是信念,不是投机。”

他在实验日志的新一页上写下:“团队完成净化,真正的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拥挤。

千米级纤维制备明天启动。”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

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某个军事基地的指挥官正在密切关注着这个中国少年的每一个进展。

第6章:云端的中国结十六:最终测试南海,永暑礁附近海域。

一座由退役油轮改装的巨型平台在碧波中巍然屹立。

平台中央,耸立着高达百米的发射塔架,这就是“凌霄工程”的一期测试平台。

“最后一遍系统自检!”

总指挥室内,苏哲的声音透过通讯系统传遍各个岗位。

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少年,如今已是这个国家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缆绳张力系统正常!”

“电磁驱动单元就绪!”

“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启动!”

突然,监控台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大屏幕上,一个巨大的热带气旋正在生成,预计48小时内将经过试验海域。

“苏总,必须推迟测试!”

现场总指挥焦急地建议,“这是超强台风,平台设计极限只有16级,这个台风预计达到18级!”

指挥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向苏哲。

这次测试汇聚了全国之力,如果推迟,不仅损失巨大,更会错过最佳发射窗口。

苏哲凝视着气象云图,突然问道:“还"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4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