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26147" ["articleid"]=> string(7) "6118659"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590) "快,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他很快就能照猫画虎地操作一些测试设备,复现一些基础问题,并在李成功来“视察”时,侃侃而谈一些技术概念。

李成功对此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的安排卓有成效,愈发觉得陈远并非不可替代。

他甚至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当着其他管理层的面,夸奖刘洋“悟性高,是块搞技术的好料子”,“比有些老师傅脑子活络”。

刘洋在这种氛围下,自信心急剧膨胀,渐渐觉得陈远那些谨慎、保守、反复验证的工作方式有些“过时”和“效率低下”。

他开始在一些非核心的调试任务上,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简化流程,修改参数。

陈远发现过两次,严肃地指出了其中的风险,刘洋表面虚心接受,背后却不以为然,认为陈远是怕他学得太快,威胁到其地位。

这种微妙的师徒关系,和深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技术傲慢,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埋下了一颗致命的种子。

而那颗种子的土壤,正是李成功对陈远的刻意疏远和对刘洋的盲目信任。

4重要的加急订单,终于进入了批量生产的关键阶段。

客户对产品性能,尤其是主控板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极为苛刻。

生产线的压力巨大。

李成功召开了全员动员大会,在台上挥斥方遒,要求各部门通力协作,确保万无一失。

他特意强调了研发部要做好技术支持,随时响应生产线的需求。

说话时,他的目光几次扫过陈远,带着某种深意。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试生产刚开始没多久,一个诡异的、间歇性出现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导致首批次良品率远低于预期。

生产经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火急火燎地跑到研发部找陈远。

陈远在上班时间,仔细查阅了生产线上传的故障日志和检测数据,又去车间实地查看了几块问题板卡。

他指出了几个可能的干扰源和参数匹配上的细微偏差,但表示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搭建专门的环境进行复现和深入排查,这需要时间。

生产经理搓着手,暗示生产线停一分钟都是巨大损失,询问晚上能否……陈远抬手看了看腕表,五点二十分。

“今天时间不够了。

明天上班,我会优先处理这个问题。”

他开始整理桌面上的资料。

一直"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27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