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22568"
["articleid"]=>
string(7) "611805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636) "也变了,更尖锐了!”
我瞥了一眼,心里明镜似的。
这是轴承滚针已经出现细微裂纹的信号。
但我只是慢悠悠地喝了口茶,淡淡道:“0.5个分贝,在仪器的误差范围内。
形态变化,可能是电压波动引起的。
小李啊,你要冷静,要相信科学,不要搞个人英雄主义。
手册上怎么写的?”
“手册上说……说这是正常波动……”李刚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绝望。
“那不就结了。”
我合上了手册,“继续观察,按时记录。”
除了异响,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生产出来的塑料薄膜,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厚薄不均。
这种不均,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只有在最精密的光学检测仪下才能发现,但已经超出了我们一个大客户——一家日本精密仪器公司的公差要求。
质检部的报告送到了王海龙的桌上。
王海龙看不懂那些复杂的数据,他只看到了“不合格”三个字。
他立刻召集了生产、技术、质检三部门的联合会议。
会上,他大发雷霆,把质检部和生产部的主管骂得狗血淋头,说他们工作不负责任,监管不力。
轮到我发言时,我只是平静地打开了我的工作电脑,调出了三号线近一个月的所有运行数据和维护记录。
“王厂长,各位主管。
根据记录,三号线所有核心部件的运行参数,包括温度、压力、转速,全部在手册规定的安全范围内。
我们的所有维护操作,也都严格遵循了标准流程。
从数据上看,设备没有任何问题。”
我顿了顿,推了推眼镜,继续道:“至于产品厚薄不均的问题,手册第312页有相关说明。
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原料批次差异,二是环境温湿度变化,三是……设备自然老化导致的精度下降。”
“自然老化?”
王海龙抓住了这个词,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你的意思是,这机器不行了?”
“我只是转述手册上的可能性。”
我平静地回答,“这条生产线已经运行了十年,根据德国方面的建议,很多核心部件都进入了老化期,精度下降是正常现象。
如果想要恢复出厂精度,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停机检修,更换一批核心组件,预算……大概在八十万左右。”
八十万!
王海龙的脸瞬间绿了。
他这个"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14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