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22285"
["articleid"]=>
string(7) "611802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88) "页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却在简单的寒暄对话中常常不知所措。
同学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行走的化工百科全书”。
这个称呼里,三分是敬佩,七分是疏离。
他们不知道,其实我也渴望友谊,只是不知该如何跨越那道由专业术语和数学公式垒砌的围墙。
每当夜幕降临,我总是一个人坐在宿舍楼顶的天台,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学生活动中心,听着隐约传来的欢笑声,那种感觉就像在观察另一个维度的世界。
而孙浩,恰恰活在那个维度的中心。
他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是那种即便在千人礼堂里也能让人一眼注意到的存在。
永远得体的衣着,恰到好处的谈吐,以及那双总能精准判断对方价值的眼睛。
他主持着学生会的外联部,掌管着数额不小的活动经费,据说连系领导都要给他几分薄面。
我们之间的“友谊”,始于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
那天课后,他直接摊牌:“张皓,我知道你最近在申请奖学金。
我父亲是校友会的理事,也许能帮上忙。
作为交换,希望在考试时你能行个方便。”
这就是孙浩的处世哲学——所有关系都可以明码标价,所有难题都能用“钞能力”解决。
他曾在酒后得意地告诉我:“这个世界就是用利益编织的网,重要的是找到那个能帮你织网的人。”
于是,我们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
考试时,我会把答题卡往旁边挪一挪;实验报告中,他会署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课程设计时,我负责所有的技术部分,他则用家里的关系搞来珍贵的参考文献。
作为回报,我确实顺利拿到了奖学金,还在他的引荐下认识了几个业内的专家。
但这种关系始终带着某种微妙的不对等。
他经常说要请我吃饭表示感谢,可每次结账时不是“恰好”接到紧急电话,就是“意外”发现忘带钱包。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次他信誓旦旦要请我去新开的法餐厅,结果走到半路却说临时要见重要客人,最后我们在路边摊吃了碗牛肉面,还是AA制。
“下次一定补上!”
这是他最爱说的口头禅,以至于寝室的其他人都把它当成了笑话。
尽管如此,我仍然珍惜这段脆弱的友谊。
因为在我孤独的求学生涯中,他是少数"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13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