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21550" ["articleid"]=> string(7) "611792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434) "惜。

我坐在病床旁,机械地用湿棉签蘸水湿润着成明干裂的嘴唇。

年轻警员犹豫了片刻,低声开口:“宋教授……太可惜了。

我们警局之前还请他去讲过课,关于记忆鉴定技术的前沿发展,讲得真好。”

我动作一顿,抬眼看他。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我是刑侦技术专业的,对这方面挺感兴趣。

宋教授当时还提到,他们实验室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记忆干预模式,说是还在动物实验阶段,但潜力巨大...”“记忆干预?”

我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嗯,”年轻警员见我有反应,像是受到了鼓励,声音也稍微大了些,“具体原理我不太懂,好像是通过特定的信息重复灌输,结合...结合某种药物辅助,来影响甚至重塑实验对象的短期记忆或者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宋教授说,如果成功,或许能用来治疗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什么的。”

特定的信息重复灌输...药物辅助...影响认知...“第 47 次尝试:她终于开始相信,李婉才是我们之间的第三者。”

笔记本上的那句话,如同惊雷般再次在我脑海中炸响。

“第 47 次”...“开始相信”...一个可怕得让我浑身冰凉的念头,不受控制地破土而出——如果,那不是记录,而是进度报告呢?

如果,成明所谓的“伟大研究”,所谓的“记忆干预”,实验对象根本不是动物,而是……我呢?

那些我亲眼所见的“证据”,那条短信,那支口红,那些深夜的电话……是不是也是这“尝试”的一部分?

6我再一次翻开了那本黑色的实验日记。

这一次,我不再是漫无目的地寻找脱罪的证据,而是带着一个明确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猜想,去审视上面的每一行字,每一个符号。

前面的几十页,记录的大多是小白鼠的行为实验。

各种我看不懂的参数、刺激频率、药物剂量、行为反馈曲线图……枯燥而繁琐。

直到翻到大约三分之二处,记录的风格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实验对象的代号,从一个简单的“S1”、“S2”,变成了“Subject L”。

关于“Subject L”的记录,语言描述明显增多,"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11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