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9930" ["articleid"]=> string(7) "611772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570) "答应了。

小组很快成立,命名为“星辰”——再微小的技艺,也如星辰般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最初只有五个人:刚退休的美术老师赵姨、大学生志愿者王倩和小张、热爱传统文化的程序员老陈,以及林溪。

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拯救濒临失传的蓝印花布。

唯一的传承人陈老爷子已八十高龄,卧病在床,子女都在外地打工,无人愿学这门“不赚钱”的手艺。

林溪带着志愿者们来到陈老爷子家。

那是一座位于城郊的老平房,墙皮大片脱落,露出里面的土砖。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工作间里,景象令人心痛。

雕刻纹样的木板模具被虫蛀得千疮百孔,记载染料配方的笔记本早已字迹模糊,就连制作坯布的土布都无处可寻。

角落里堆着几口大缸,里面残留着干涸的染料,如同凝固的血迹。

“完了,这从哪儿入手啊?”

志愿者小张泄气地说,踢了踢脚边一个破旧的竹筐。

林溪却闭上眼睛,依照《万华灵绘道》中的法门,将灵力缓缓延伸出去。

刹那间,他“看”到了这些器具上留存的时光印记——那是年轻的陈老爷子在煤油灯下精心雕刻纹样,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未完成的木板上;是他调制染料时哼唱着古老的歌谣,歌声与搅拌声相和,节奏悠扬;是布料在染缸中翻动的韵律,每一次浸染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太深,少一分则太浅...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作,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最终凝聚成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

这些记忆如同古老的契约,被器物默默珍藏,等待着有人能够解读。

“有了!”

林溪睁开眼,胸有成竹地指挥大家清理模具、寻找替代染料。

更让志愿者们惊讶的是,林溪似乎对工艺流程了如指掌,连陈老爷子都忘了的细节,他都能一语道破。

实际上,林溪正是通过感悟器物上残留的“韵”,反向推导出了完整的制作工艺。

他指导大家用桐油修补模具的蛀洞,用蓼蓝代替失传的植物染料,甚至找来了近乎绝迹的手工土布。

复原过程充满挑战。

第一次试染,布料颜色不均匀,像是打翻的调色盘;第二次,染料浓度不对,图案模糊不清;第三次,晾晒时间过长,布料变"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06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