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8660"
["articleid"]=>
string(7) "611759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82) "吴越看着我,“他把里面你的备注剪下来,贴在手机壳背面——‘药别忘’‘领带松了’‘今天有雨,带伞’。
赵姐看见的时候差点哭了。”
我没吭声,只觉胸口像被什么压住,呼吸有点沉。
临走前,我把那张偷拍他看日历的照片打印出来,选了一本刚出版的摄影集《看见》,夹进去,寄到他公寓。
寄件人写的是“Nian”,收件备注只有一句:“有些光,照进过深渊,但不必回头确认。”
登机那天,赵姐私信我一张照片。
顾屿蜷在客厅地板上,身边散落着厚厚一叠便利贴复印件——全是我当年写给他的提醒。
茶几上摆着我那台老式胶片相机,镜头对着窗外的天光,机身擦得很亮,像是每天都被人小心擦拭。
她写道:“他说这相机比奖杯更懂温度。”
我没有回复。
回到北京当晚,我打开电脑,将整个“证据库”文件夹加密归档,拖进云端深处。
然后新建一个相册,命名时停了几秒,最终敲下八个字:从此,我是自己的焦点。
窗外夜色如墨,城市灯火通明。
我坐在桌前,翻开一本空白画册,轻轻写下第一行标题。
笔尖微顿,仿佛听见了某种东西彻底落地的声音。
8 他在雨里站成一座雕像,我按下发布键照亮整条街三个月后,我的首个个人摄影展《光源》在北京798开幕。
展厅外下着暴雨,雨点砸在玻璃幕墙上像敲鼓。
我穿着黑色高领毛衣和长靴,蹲在地上调试投影仪,手指冻得发僵。
耳机里苏哲还在跟媒体确认采访顺序:“陈晓老师今晚不接受采访,所有作品即日起禁止商业转载。”
我扯了下嘴角,没说话。
主题墙上的字是展览前夜我才定的——“我不是逃开黑暗,我是选择成为光。”
这句话原本写在我七年前的日记本里,那天顾屿因为一场直播事故大发雷霆,摔了手机,碎片划破了我的手。
我没哭,只默默把血迹擦干净,在本子上写下这行字。
后来它被我撕下来,夹进了那本《看见》摄影集里,随同寄给了他。
如今它被放大成三米高的霓虹灯牌,悬在展厅正中央,照亮每一帧沉默的照片。
苏哲把《神坛之下》和《被遗忘的背影》并列展出——前者是他站在领奖台上笑得风光无限"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02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