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8177"
["articleid"]=>
string(7) "611753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7章"
["content"]=>
string(2643) "答。
次日,那几个兵卒操练时格外卖力。
有人问为何,只答:“听了老头一句话,心里不空了。”
消息传开,渐渐有兵卒饭后绕道丙字坊,只为听张铁锤说几句。
他不讲大义,只讲家常:“我儿七岁打铁,砸了脚,没哭,只问下回怎么不砸偏。”
“万安村的梨树今年开了,可惜他看不见。”
“你们若战死,谁给爹娘送终?
所以,活着打,活着回。”
监工起初嫌他“惑乱军心”,欲驱逐。
可主将听闻后,亲自来访,与老人对坐半日,临走时留下一袋粟米,还有一句:“老丈所言,胜过千卷兵书。”
九月初一,军中发新箭。
试射场上,箭镞破风,十中八九透甲。
主将问张民生:“你又改图样了?”
张民生摇头:“没改。
只是铁料我多锻了三遍,火候控得更匀。”
主将望向丙字坊角落——老人正给小栓讲《孝经》中“身体发肤”一节,声音微弱,却字字清晰。
主将忽然下令:“自今日起,张铁锤为军中义士,月给粟米一斗,布一匹。
凡新兵入营,须至丙字坊听讲半日。”
张民生大惊,跪地推辞:“我父一介村夫,岂敢……”张铁锤却摆手:“民生,莫辞。
若我的话能让一个兵卒多活一日,便是替你积德,替国积福。”
当晚,张民生在炉前多打了一把小铁梳——齿细密,柄圆润。
他悄悄放在父亲枕下。
次日清晨,张铁锤用那把梳子,慢慢梳着稀疏白发,对小栓说:“人老了,话轻了。
可只要还有人听,就得说。”
炉火噼啪,秋雨未歇。
军营深处,一盏微弱的灯,照着孝,也照着忠。
义士称号:宋代对有德平民可赐“义士”名号,虽无官职,但享廪给,多用于教化军民,见《宋史·孝义传》。
新兵听讲:南宋军中确有“乡老训卒”之例,借民间德高望重者稳定军心,尤见于战事胶着时期。
铁梳细节:宋代铁匠常为家人打制日用铁器,梳、针、剪皆精,体现“技艺即亲情”之民间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