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8176"
["articleid"]=>
string(7) "611753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634) "落搭起一间小棚,铺干草,置药罐。
老赵送来一床旧被,小栓每日煎药、打水。
监工远远看见,没说话,只转身时,悄悄把张民生的鞭刑记录撕了。
当晚,张民生重开铁炉。
锤起锤落,火星四溅。
父亲坐在棚口,望着儿子的背影,轻声对小栓说:“好孩子,你记住——他打的不是铁,是良心。”
炉火映照,父子无言。
忠孝两难的炉,终于容下了两个人的命。
带亲随军:宋代确有极少数“孝义匠役”经特批携亲随军,多见于地方志记载,如《淳熙三山志》载铁匠陈七“奉母从役,监司嘉其孝,许居营侧”。
军营草棚:军匠家属无正式营房,多于营角自搭窝棚,官方默许但不供给,属战时人道特例。
撕毁刑录:监工虽执法严苛,但对真正孝义之人常有暗中回护,体现宋代基层吏员“法理之外,尚存人情”的治理实态。
5 老人的话比铁硬
八月,府城连雨。
军营泥泞不堪,铁坊地面湿滑,炭火难燃。
匠人们怨声载道,箭镞产量骤减。
监工鞭子抽得更勤,可人心已疲——北线败报频传,粮饷拖欠,连糙米都掺了沙。
丙字七坊却依旧炉火不熄。
张铁锤的小棚搭在坊角,棚顶漏雨,他便用破铁皮补上;药罐被雨打翻,小栓连夜挖来新土重烧一只。
老人日日坐在棚口,看儿子打铁,看匠人来去,看兵卒操练。
他不说话,只听。
一日黄昏,几个年轻兵卒蹲在坊外避雨,低声议论:“听说金兵铁甲三层,咱们的箭射不透……”“打下去也是送死,不如逃了。”
“逃?
你娘还在村里等你呢!”
张铁锤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雨声:“你们的娘,等你们活着回去。
不是等你们的尸首。”
兵卒一愣,抬头见是个拄拐老头,衣衫破旧,面黄肌瘦,却目光清亮。
“老丈……您懂什么?”
张铁锤缓缓道:“我儿打铁三十年,知道铁有软硬,人也有。
软铁一锤就扁,硬铁百炼不折。
你们若心软了,金兵的刀可不会软。”
兵卒沉默。
他又道:“我瘫在床上一年,全靠儿子一口药、一锤铁撑着。
他若逃了,我早死了。
可他没逃,他说——**人活着,才有家;家在,国才在。
**”雨声淅沥,无人应"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00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