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8106"
["articleid"]=>
string(7) "611752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7章"
["content"]=>
string(2414) "授权的双轨模式——客户用基础功能免费,用绿色算力认证服务才收费,既规避了开源风险,又切中了他们的刚需。”
话虽这么说,但云象的价格战和资源优势,还是让我们的试点客户动摇了。
北欧最大零售集团的CTO给我发消息:“我们很认可你们的技术,但云象的免费政策太有吸引力了,我们需要再考虑下。”
接下来的四十五天,团队开启了疯狂攻坚:算法组的老周带着人重写了三个核心模块的底层逻辑,把能耗再降了5%,还加了“数据加密功能”,承诺“客户数据绝不会因开源泄露”;法务部的同事熬了七个通宵,联合Eve介绍的欧盟律所,整理出“云象开源代码的3处GDPR违规漏洞”,直接发给了试点客户的合规部门——这戳中了他们最担心的“监管风险”;商务团队的莉莉带着便携式碳排放检测仪,直接蹲守在斯德哥尔摩港口,跟客户的物流总监“偶遇”,现场演示“用我们的方案,每单物流的碳足迹能减少20%”;阿青则每天给客户发“能耗对比报告”,用图表直观展示“云象的免费算力看似划算,但后续因能耗超标的罚款,比我们的服务费贵3倍”。
终于,在圣诞季大促前两周,北欧最大零售集团的CEO给我打了视频电话。
他笑着说:“我们要的不是便宜的技术,而是能让我们在圣诞季大促时,既保证服务器集群零碳排又能扛住每秒百万级订单的系统。
你们的方案,刚好满足。”
三个月后,国内科技媒体的头条格外醒目:《她算力,让云象啃了一嘴北欧冰碴子》。
配图是我们团队在北极圈数据中心调试设备的照片,阿青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举着“能耗达标”的牌子,背景里云象的LOGO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若隐若现。
那天,我给团队每个人发了个红包,附言:“看,咱们没输。”
5创业初期,敌人在外部——竞争对手、市场风险、资金短缺。
但没想到,当公司熬过B轮,估值涨到10亿,即将冲击C轮时,真正的敌人却从外部变成了内部。
C轮融资前夕,董事会突然塞给我一位“联席CEO”——老白男,前甲骨文中国区总裁,Peter"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90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