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3264" ["articleid"]=> string(7) "611687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786) "

僧人沉默良久,忽然双手合十,对着沈慕禾深深一揖:“多谢施主点化!贫僧着相了!重塑金身本是好事,却被我当成了负担,难怪心不静。从今往后,贫僧随缘而为,能做多少便做多少,再不为此焦虑了!”

看着僧人释然离去的背影,沈慕禾心中一片平和。他想起老君所说的“大道无形”,痴念的根源,便是太执着于“形”——对过去的承诺、对未来的期盼、对他人的看法,都成了束缚心灵的“形”,让人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这日傍晚,他行至一条河边,见一个老者在钓鱼,鱼竿动了几次,他都没提竿,只是静静等着。沈慕禾好奇,便上前问道:“老丈,鱼都咬钩了,为何不提竿?”

老者笑道:“这是小鱼,还没长大,提上来也没用,不如等它长大了再说。”

“不怕它脱钩跑了?”

“钓鱼本是乐趣,钓到是缘,钓不到也是缘,何必执着?”老者道,“就像这河水,你执着于它向东流,它也不会因你而向西;你接受它向东流,反而能顺着它行船,去到想去的地方。”

沈慕禾心中一动,这不正是对“不痴”的最好诠释吗?不执着于得失,不困于表象,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他向老者拱手:“老丈说得是,晚辈受教了。”

离开河边时,夕阳正落在水面上,金光闪闪,却转瞬即逝。沈慕禾忽然明白,贪、嗔、痴三念,本是人心的自然流露,正如日升月落、潮涨潮退,无需刻意消灭,只需看清其本质,不被其操控。贪念起时,知“知足者富”;嗔怒生时,晓“柔弱胜刚强”;痴念缠时,悟“应无所住”。

体内的“一气化三清”心法运转得愈发流畅,三股气流交织盘旋,最终融而为一,又化而为三,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他知道,自己对道法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所谓得道,并非变得无情无欲,而是能在情欲中保持清明,在执念中找到自在,如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前路依旧漫长,红尘中的考验还会接踵而至,但沈慕禾已不再迷茫。因为他明白,炼心之路,本就是与自己和解之路,与万物相融之路。

夜色渐浓,他踏着月光继续西行,身影被拉得很长,却始终坚定。远处的村落亮起了灯火,如繁星点点,映照着他前行的路,也映照着他那颗在红尘中愈发澄澈的道心。

沈慕禾踏入“柳溪村”时,正撞见两个汉子在溪边争水——一个说对方占了灌溉的先机,一个骂对方偷偷改了水道。两人越吵越凶,手里的锄头都快挥到对方脸上。

“住手。”沈慕禾上前按住两人的胳膊,目光扫过溪边被踩烂的菜苗,“你们争的是水,还是一口气?”

高个汉子喘着粗气:“他改水道,我这半亩青菜全要枯了!”矮个汉子梗着脖子:“去年他占了上游,凭什么今年还不让我挪半尺?”

沈慕禾弯腰捡起一片打蔫的菜叶,问:“这菜苗栽下时,你们一起挑的粪吧?”两人一愣——去年开春,确实是合伙抬的粪桶。

“《道德经》说‘水利万物而不争’,”沈慕禾把菜叶放回土垄,“水往低处流,本就没个‘谁该谁不该’。你们看这溪水分成两股,一股浇你家的菜,一股绕到他家的田,多走两步挖条浅沟便是,犯得着动锄头?”

他蹲下身,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条弧线:“从这儿引水,既不淹他家根,又能润你家苗,不比吵赢了体面?”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883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