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2963" ["articleid"]=> string(7) "611683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2章" ["content"]=> string(3667) "

我们没有气馁。修车铺不能倒,这是我们的根。我们重新挂出了“平价修车”的牌子,吴建国和阿杰带着剩下的两个小学徒,用最简陋的工具,承接一切能接的活儿,从补自行车胎到修理农用三轮,来者不拒,价格压到最低,只求维持基本开销和口碑。孙鹏放下了之前那点因为看场子而产生的虚荣,默默地帮着打下手,干最脏最累的活。

李维则不再着眼于那些“大生意”,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信息网络的维护和深化上。他利用修车铺接触三教九流的便利,更加细致地搜集滨城各方面的消息,尤其是关于宋天龙和官方动向的。他知道,我们想要翻身,机会可能就隐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里。

我则负责稳住大局,协调各方,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王虎的背叛,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我这个领头人,是否也负有责任?是否在快速发展中忽视了对兄弟的引导和约束?是否太过依赖外部力量(如刘副区长)而忽视了自身根基的建设?

日子在艰难和沉默中一天天过去。我们像受伤的野兽,舔舐着伤口,积蓄着力量。外界关于“默合社”的议论渐渐平息,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已经彻底垮了,成了滨城江湖上一闪而逝的流星。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团火还没有熄灭。

转机在一个午后悄然来临。一个经常来修车铺换机油的老主顾,闲聊时提到,他一个亲戚在郊区开了个采石场,最近几辆运石料的卡车老是出毛病,附近找不到靠谱的修理厂,耽误了不少生意。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和李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

采石场!那种地方的车辆损耗大,维修需求稳定,而且远离市区,不容易引起宋天龙那些人的注意!这或许是我们走出困境的一个机会!

“吴叔,”我立刻对吴建国的父亲,那位老修理工说道,“您看……咱们能不能接采石场的活儿?”

吴父看了看我们,又看了看外面冷清的铺面,叹了口气,点了点头:“试试吧。建国,阿杰,你俩技术还行,就是苦点累点。”

“不怕苦!”吴建国立刻表态。阿杰也默默地点了点头。

我们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由李维出面,通过那位老主顾牵线,我们以极低的价格和保证随叫随到的承诺,拿下了郊区那家采石场的车辆维修合同。

虽然利润微薄,工作环境恶劣,常常要顶着风沙在野外作业,但这笔相对稳定的收入,就像久旱后的甘霖,让我们终于缓过了一口气,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希望。

我们的江湖,没有在辉煌中延续,却在最低谷的泥泞里,顽强地扎下了更深、更坚韧的根。

郊区的采石场,是一片与滨城市区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空气里弥漫着石粉和柴油的味道。我们的“工作间”就是露天的一片平整地面,旁边停着几辆浑身沾满泥浆、饱经摧残的解放牌卡车和一台老旧的挖掘机。

条件艰苦,但没人抱怨。吴建国和阿杰成了绝对的主力。吴建国经验丰富,判断故障又快又准;阿杰则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动手能力,那些结构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在他手里仿佛成了可以随意拆解的玩具,他总能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维修方法,甚至对一些老旧零件进行巧妙的改造以延长使用寿命。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882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