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2948" ["articleid"]=> string(7) "611683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422) "

开业前,我立下了几条铁规:一,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闹事;二,不准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入内;三,散场后立刻离开,不准在周边逗留滋事。规矩由我们“默合社”的人亲自监督执行。

开业第一天晚上,小小的录像厅竟然座无虚席。很多是以前台球厅的老客,也有不少是听说“默合社”罩着这里,慕名而来的新面孔。三十块的票价(在当时已属不菲)依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当屏幕上出现那些以前只能在录像带封面上看到的火爆镜头时,台下发出压抑的惊叹和兴奋的低语。

周老板看着塞得满满的钱箱,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分到了第一笔可观的分红——足足两百块!这几乎相当于“大丰”好几天的收入!

成功的喜悦冲淡了之前的阴霾,也似乎暂时掩盖了团队内部的分歧。王虎和孙鹏负责维持录像厅的秩序,看着汹涌的人流和丰厚的收入,王虎脸上的不甘似乎也消散了些,转而沉浸在一种掌控局面的满足感中。

与此同时,修车铺的二手摩托车业务也在李维和吴建国的操持下悄然启动。吴建国利用他家修车铺的底子和技术,低价收购一些车况尚可的旧摩托车,进行精心维修和翻新。阿杰则发挥他的“创造性”,对一些车型进行不影响安全的“个性化”改装,比如更换更炫酷的车把、排气管,或者加装一些装饰灯。这些经过改装的二手车,对城里的年轻人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李维负责销售和渠道,他不再局限于守株待兔,而是主动联系了一些以前认识的、喜欢玩摩托车的朋友,甚至通过小豆丁的网络,将消息扩散出去。很快,第一批五辆改装好的二手摩托车就以不错的价格售出,利润远超单纯修车。

两条新的财路打开,团队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换掉了据点里那些破旧的家具,添置了更好的生活用品,甚至给每个人都配了一辆性能不错的二手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手里有了余钱,做事似乎也更有底气了。

然而,金钱和顺利,就像一面放大镜,也开始清晰地照出团队内部不同的追求和日渐拉开的差距。

王虎显然更热衷于录像厅那种喧嚣、直接、充满掌控感的环境。他享受着被人前呼后拥的感觉,出手也变得阔绰起来,经常请手下的小弟和场子里相熟的老客喝酒抽烟。他身边渐渐聚集起几个唯他马首是瞻的年轻人,隐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小圈子。

而李维、吴建国和阿杰,则更倾向于待在修车铺。李维沉迷于规划和拓展业务,思考着如何将二手摩托车生意做得更正规、更大。吴建国和阿杰则沉浸在机械的世界里,一个专注于提升维修和改装技术,一个则不断研发着他那些奇奇怪怪却往往能派上大用场的“小发明”。他们三人之间有一种基于技术和智力的默契,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

我作为核心,需要在这两个逐渐清晰的圈子之间维持平衡。我大部分时间待在修车铺,这里是我们的根本和大脑;但也定期去录像厅看看,肯定王虎和孙鹏的功劳,安抚王虎那颗日益躁动的心。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882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