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2908" ["articleid"]=> string(7) "611683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819) "
“过江龙”的态度,比预想中要好。他划下了道,也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庇护。这让我们在城北的压力骤减。
但他的话也点醒了我。“名头比拳头管用”。我们“默合社”的名声,是通过一次次血战打出来的,是“凶名”。但想要真正立足,仅仅有“凶名”还不够,还需要有“信义”,有“格局”。西关老猫可以到处说我们是“祸害”,就是因为我们根基太浅,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让人信服的理由。
“默哥,龙哥的话……”李维欲言又止。
“我明白。”我打断他,“以后做事,不能只图一时痛快了。”
我们看似闯过了一关,在城北站稳了脚跟。但我知道,西关老猫的暗箭不会停止,“过江龙”的庇护也并非万能。我们的路,还很长。而“默合社”这个名字,需要更多的内涵,才能在这片江湖中,真正响亮起来。
“过江龙”龙哥的默许,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暂时隔绝了西关老猫直接伸向城北的黑手。我们终于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可以喘息的宝贵时间。伤口在缓慢愈合,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将精力从无休止的提防和战斗中暂时抽离出来,思考一些更长远的问题。
龙哥那句“名头比拳头管用”和“人情世故”,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我们“默合社”的名声,是靠敢打敢拼、下手狠辣闯出来的,这能震慑宵小,但也容易让人敬而远之,甚至被视为潜在的威胁。想要真正扎根,我们需要改变。
改变的第一步,从我们新的据点——吴建国家的修车铺开始。
有了“大丰”稳定的收入,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把这里当成一个藏身之所。我和吴建国商量,用一部分公费,将修车铺后面那个原本堆满杂物、我们暂住的小院子和旁边的旧仓库简单整理了出来。院子平整了地面,仓库清理干净,通了电,甚至用旧木板搭起了几张简易的床铺和一张大桌子。这里,成了“默合社”名副其实的第一个“堂口”。
我们不再是蜷缩在角落里的流浪者,我们有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利用这个“堂口”做点事情。吴建国本身就是修车的好手,阿杰对机械也极有天赋。我们对外挂出了“平价修车”的牌子,收费比国营修理厂和那些大店铺便宜不少,尤其针对那些蹬三轮的、骑二手破自行车的学生和普通市民。手艺好,价格公道,态度也不像有些店铺那样爱答不理,很快,修车铺的生意竟然慢慢好了起来。
这并非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甚至初期还需要贴补一些。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掩护。一个正常经营、有稳定客流的小生意,比一个神神秘秘、人员进出频繁的据点要安全得多。
其次,它开始扭转我们的形象。附近的人渐渐知道,这几个在“大丰”看场子的年轻人,并不只是会打架斗殴,他们开的修车铺,童叟无欺,甚至偶尔还会帮街坊邻居免费修点小家电(阿杰的功劳)。“默合社”三个字,开始和“义气”、“公道”这些词隐隐联系起来。
最后,这也是李维提出的“信息网络”建设的一部分。来修车的人三教九流,闲聊中能听到很多道上和市井的消息。小豆丁和他那些小伙伴,也正式被我们吸纳进来,不再只是临时跑腿,每个月给他们一点固定的“辛苦费”,让他们负责留意城北各处的风吹草动。我们的耳目,变得比以前更加灵敏。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882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