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612571" ["articleid"]=> string(7) "61167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6章" ["content"]=> string(3596) "
“东西?” 政委一愣。
“可能是某种我们未知的训练方法,可能是某种特殊的体质,也可能……” 李铁柱压低了声音,吐出一个沉重的词语,“是某种需要被掌控的‘非人’力量。”
政委闻言,脸色也凝重起来。他明白团长的意思。在国家和军队的利益面前,一个过于强大、无法被常理解释的个体,既是无价的瑰宝,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不可控的风险。高层的心态是微妙的:是应该将他作为重点培养的英雄,倾注资源,打造成一把无坚不摧的国之利刃?还是应该将他视为一个需要被研究、被掌控,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需要被隔离的“怪物”?
这种微妙的态度,体现在了此次调查的规格和方式上。来的并非普通的纪检或政工干部,而是来自作战部和情报部的联合小组,这意味着调查的焦点更侧重于军事效能和情报价值,而非简单的政治审查。
调查在低调而高效地进行着。闫山被“请”到了师部,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看似是“战斗经验交流”的谈话。谈话者态度和蔼,问题却环环相扣,从新兵训练到每一次战斗细节,尤其是他重伤恢复的过程、鹰嘴崖的弹药补给、以及“狼穴”行动中文件的获取方式,都被反复、多角度地询问。
“……闫山同志,据我们了解,鹰嘴崖阻击战后半段,你似乎使用了多种敌军制式武器,这些武器的来源,你能再详细说明一下吗?”
“关于‘狼穴’行动中缴获的文件,你是在什么具体位置,如何判断其重要性并成功带出的?当时指挥所内非常混乱,你的行动堪称精准。”
“有不少战士反映,和你一起出任务,总感觉特别‘顺’,一些看似必死的局面总能化险为夷,你自己有这种感觉吗?”
面对这些绵里藏针的问题,闫山始终保持着极致的冷静和谨慎。他早已预料到会有这一天。他的回答,依旧延续了之前的策略——将所有非常规之处,都归结于“战场缴获”、“运气好”、“观察仔细”、“反应快”以及“身体素质可能比一般人好一点”这类看似合理却又无法深究的理由上。
他表情平静,眼神坦诚,叙述逻辑自洽,让人抓不住任何明显的破绽。但越是如此,那些经验丰富的调查人员心中的疑问就越深。因为他们能感觉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层厚厚的、无法穿透的迷雾。他的解释听起来合理,却总让人觉得,那并非全部真相。
与此同时,调查组也走访了连队里几乎所有与闫山并肩作战过的官兵。从连长李铁柱到普通士兵王小川。
李铁柱自然是极力为闫山辩护,强调其忠诚、勇敢和卓越的战术价值,将一些疑点归咎于战场记录的疏漏和自身的指挥安排。
王小川等战士则充满了对闫山的崇拜,言语间将其神化,反而让调查组觉得有些夸大其词,难以采信。
班长老马(已伤愈归队)和参与过“利刃”行动的王雷、赵海,他们的证词相对客观,但也无法解释那些核心的疑点,只是反复强调闫山的能力远超常人,且对战友极其负责。
调查持续了数日,最终,联合小组带着厚厚的谈话记录和档案复印件离开了。他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只是表示会将情况如实向上级汇报。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88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