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91410" ["articleid"]=> string(7) "611141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6章" ["content"]=> string(3668) "
八月底,全国中学生生物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总决赛前夕。张诚坐在书桌前,意识扫过系统面板。
宿主:张诚
年龄:7岁
当前积分:126
知识科技树:
数学:等级2(4740/100000)
物理:等级2(4000/100000)
生化学:等级2(4000/100000)
材料学:等级0(0/100)
工程学:等级0(0/100)
能源学:等级0(0/100)
信息学:等级0(0/100)
积分依旧可怜,生化学经验值也还是0(资格赛无奖励)。但他能感觉到,经过这一个多月的专注学习和竞赛锤炼,脑海中那些生化学知识变得更加融会贯通,仿佛真正成为了他思维的一部分。
全国总决赛,将是检验他这笔“巨额投资”(那痛失的5000积分!)成果的关键一战,也是他积累生化学经验值,点亮该学科科技树下一等级的重要机会。
母亲李秀兰看着儿子沉静的侧脸,轻声问道:“诚娃,马上又要去比赛了,紧张不?”
张诚抬起头,笑了笑,笑容中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平静:“妈,不紧张。就当是去验证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夏末的天空依旧高远。生化领域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全国总决赛的舞台,将是他向这片充满生命奥秘的领域,宣告到来的又一次强有力的叩门。而县一中的领导们,则已经准备好再次收到一份“意料之中”的、足以让其他学校瞠目结舌的捷报了。
九月仲秋,首都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几缕薄云如同画笔随意抹过的痕迹。空气中少了夏日的燥热,多了几分干爽的凉意。全国中学生生物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总决赛,在这座承载了无数梦想与竞争的城市,如期而至。
熟悉的大学校园,熟悉的庄重教学楼,甚至有些面熟的监考老师。当张诚所在的县一中代表团再次出现在这里时,引发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先是瞬间的寂静与目光聚焦,然后是低低的、带着惊叹与麻木的议论声,最后是所有竞争对手心中那一声无奈的叹息。
“他又来了……”
“这次是生化……”
“三栖了……数学、物理、生化……”
“还让不让人有点念想了……”
张诚对这一切早已免疫。他跟在赵老师和校领导身边,神情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的古井无波,仿佛只是来参加一场寻常的测验。唯有那双眼睛,在扫视周围环境时,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洞察秋毫的锐利,那是高密度知识沉淀后赋予的特殊气质。
决赛的考场内,气氛依旧肃穆。试卷下发,无形的硝烟弥漫开来。
全国总决赛的题目,将生化学的深度与广度推向了极致。它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而是致力于检验选手对生命微观世界复杂网络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前沿性科学问题的潜力。
其中一道大题,围绕“癌症的代谢重编程”这一前沿主题展开。题目描述了一种癌细胞特有的瓦博格效应(Warburg effect),即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癌细胞也倾向于进行高效率的糖酵解而非氧化磷酸化以产生能量。要求选手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对癌细胞增殖的可能优势,并基于此设计一种理论上可行的、靶向癌细胞代谢通路的药物作用靶点,并阐述其机理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709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