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91409" ["articleid"]=> string(7) "611141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5章" ["content"]=> string(3654) "

这个过程,远非简单的记忆,更像是在脑海中构建一座庞大而精密的生命工厂,理解其每一个部件的功能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级3的数学能力在此刻也发挥了作用,帮助他理解酶动力学中的数学模型、种群遗传中的概率计算以及一些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初步思想。

偶尔,他会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窗外是夏日炽烈的阳光和喧嚣的城市噪音,屋内却只有他一个人,与书本和脑海中无形的知识为伴。但每当这种情绪涌上心头,他便摇摇头,将其驱散,再次沉入那微观世界的奥秘之中。学神之路,注定与孤独同行。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和书页的翻动声中悄然流逝,一个月转瞬即过。

八月中旬,母亲李秀兰带着明显晒黑了一些、但眼神更加明亮的弟弟张磊,再次风尘仆仆地返回了县城。家里新房的地基已经打好,墙体也开始砌筑,一切进展顺利。看到儿子虽然清瘦了些,但精神饱满,眼神依旧沉静锐利,李秀兰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

短暂的叙话后,便是全国中学生生物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与复赛的到来。这两场资格赛依旧在省城举行。

当张诚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生化竞赛的考场外时,引发的关注已经带着一种“果然如此”的意味。许多来自全省各地的竞赛选手和带队老师,已经对这个“数学物理双料满分金牌”的神童有所耳闻,此刻见他出现在生化赛场,虽然依旧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他又来了”的麻木感,以及一种对自己竞赛前途的隐隐担忧。

“看,张诚……”

“他还真来考生化了啊……”

“完了,感觉省一的名额又少了一个……”

初赛、复赛的试题,涵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基础有机化学的广泛内容,题目设计巧妙,不乏需要深入思考和知识迁移的题目。例如,一道题要求分析某种酶抑制剂对特定代谢通路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细胞能量状态的最终效应;另一道题给出了一个突变的DNA序列,要求推导其可能导致的蛋白质结构变化及对功能的影响。

这些题目对于绝大多数参赛者而言,需要绞尽脑汁,综合运用所学。但在张诚看来,这些问题几乎都是等级2知识体系内的直接应用。他答题的速度依旧快得惊人,思路清晰,表述精准,尤其是对机制的理解深度,远远超出了参考答案的要求。

毫无悬念,他再次以双满分的成绩,轻松斩获省一等奖,并以绝对优势拿到了通往全国总决赛的门票!

消息传回县一中,生物组的孙老师和校领导们接到电话时,反应已然平淡了许多。

“哦,进了啊,省一,满分。好的,知道了。”孙老师放下电话,对围过来的同事平静地说道,脸上甚至没有太多意外的表情。

校长在办公室里听到汇报,也只是点了点头,呷了一口茶,语气带着一种见怪不怪的淡然:“嗯,不错。告诉张诚同学,戒骄戒躁,准备总决赛。”

不是他们不激动,而是接连被张诚的“非常规”操作震撼,他们的神经已经有些麻木了。仿佛在这个孩子身上,无论发生什么奇迹,都是理所应当的。从数学到物理,再到现在的生化,学科的壁垒在他面前似乎形同虚设,这种超越常理的天赋,已经让震惊本身变得有些苍白和重复。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709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