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85971"
["articleid"]=>
string(7) "610998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2604) "“黑龙江”河岸,某个特定的地点。
15 河岸秘密傍晚,夕阳给墨黑的河面镀上了一层诡异的金红色。
闻三一独自一人来到坐标指示的地点。
这里相对偏僻,岸边的淤泥上,杂乱地印着一些脚印。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
脚印很新,大小不一,其中两种脚印出现的频率最高,一种稍大,步幅开阔,另一种稍小,步态沉稳。
他几乎能想象出林月和赵小曼在这里徘徊、交谈的样子。
在几块垒起的石头下面,他找到了一个用防水胶袋密封好的小盒子。
打开盒子,里面没有他预想的忏悔书或者更多证据,只有两样东西。
一枚粗糙的、用河边捡的彩色(或者说被染成彩色)的石子打磨成的“奖章”,上面用刻刀歪歪扭扭地刻着四个字:“河道清淤”。
还有一张照片,是很多年前的旧照了。
照片上,河水还是清的,几个黝黑的孩子在河里嬉戏,笑容灿烂。
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字迹娟秀:“我们只想,要回这条河。”
闻三一捏着那张照片,站在腥臭的河风里,久久无言。
他没有找到能将她们绳之以法的证据,却仿佛触摸到了比证据更沉重的东西。
那枚粗糙的“奖章”,是她们的自我认证,带着技校生特有的、笨拙又执拗的浪漫。
那张泛黄的照片,是她们所有行动的原点,是最朴素也最无法辩驳的动机。
他想起赵小曼说的:“技术,不该只为赚钱服务,也该为公道服务。”
想起林月说的:“凭什么他们锦衣玉食,我们就得喝毒水得癌症?”
她们错了么?
从法律程序上,错了。
但推动河水变清的力量里,确实有她们撬动的那一份。
他最终将盒子和U盘一起,作为匿名线人提供的线索,提交给了联合调查组,隐去了关于坐标和盒子的细节。
新的环保风暴再次掀起,几家关联企业被立案调查,一批失职官员被问责。
治理“黑龙江”及其流域的庞大计划,也终于在舆论的持续关注和上层的高度重视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16 阳光下的战场一个月后。
技师学院举办了年度技能大赛颁奖典礼。
林月所在的机械维修组和赵小曼所在的计算机编程组,毫无悬念地拔得头筹。
颁奖嘉宾是特意请来的闻"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668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