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85200" ["articleid"]=> string(7) "610988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584) "人,再加把火!”

靖安侯府内,沈渊忧心忡忡:“清梧,此事非同小可!

陛下最忌此事!”

沈清梧却异常冷静:“父亲稍安勿躁。

此乃诬陷,漏洞百出。

殿下与镇北将军若有异心,岂会如此明目张胆往来?

当务之急,是要找出散播谣言的源头,并让陛下相信殿下的清白。”

她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或许……我们可以将计就计。”

当夜,一封密信从侯府送出,直抵北疆。

沈清梧在信中详细说明了京中谣言,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数日后,承乾帝收到了五皇子萧景珩八百里加急送来的一份特殊“贡品”——一箱来自北疆将士们的“家书”。

信中,将士们用朴实的语言,感激朝廷粮草及时,感激五皇子殿下不辞辛劳保障后勤,让他们能安心杀敌。

还有几位负伤老兵联名按手印的谢恩帖,感谢黜置使大人妥善安置伤兵。

随同“家书”送达的,还有萧景珩的一份奏章。

奏章中,他并未为自己辩解一句,而是详细汇报了粮草分配、伤兵安置、安抚边民的具体情况,最后写道:“……儿臣深知,北疆将士之所以用命,皆因感念父皇天恩,保家卫国。

儿臣唯有时刻谨记父皇嘱托,兢兢业业,不负将士,不负百姓,方能报父皇信任于万一。

前线大捷,全赖陛下运筹帷幄,将士用命,儿臣不敢居功……”这份特殊的“贡品”和充满赤诚又毫不居功的奏章,与京城那些空穴来风的谣言形成了鲜明对比。

承乾帝看着那一箱沉甸甸的“家书”,仿佛看到了边关将士们殷切的目光,心中的疑虑顿时消解大半。

是啊,若老五真有异心,何必做这些收买军心却又如此“笨拙”的事情?

这分明是一心为公、踏实任事的表现!

与此同时,沈清梧通过暗中调查,抓住了几个散播谣言最凶的地痞,顺藤摸瓜,线索隐隐指向了三皇子府的一个外围门客。

她并未打草惊蛇,而是将证据悄然递给了都察院一位以刚正不阿著称的御史。

次日,这位御史便在朝会上弹劾有人“构陷皇子、动摇军心”,虽未直接点名三皇子,但也足以让萧景玄一派心惊胆战,暂时收敛。

一场风波,在沈清梧与萧景珩里应外合的巧妙应对下,悄然"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665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