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84459"
["articleid"]=>
string(7) "610980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650) "”“检测结果就是真理,懂吗?”
我默默的感叹了一下“真特么牛逼”我把这段对话截了图,保存,命名为“最后的沟通”。
然后,我敲下回复。
“好的,周编,我懂了。”
懂了,跟你这种草包,讲道理是没用的。
懂了,你根本不在乎真相,你只享受挥舞权力的快感。
懂了,我接下来该做什么。
我关掉和他的对话框,拉黑,一气呵成。
然后,我打开了微博的编辑界面。
光标在空白的页面上闪烁。
周凯,还有捧着AI检测当圣旨的平台。
你们的狂欢结束了。
现在,轮到我了。
第4章 维权长文引爆舆论第二天上午十点,我的微博发出了一篇长文。
标题是:《从业十年,我的稿子被AI判了“死刑”,傲慢的编辑,要将我全网封杀!
》文章不长,但每一个字都带着火。
我没有谩骂,没有宣泄情绪,只是一条一条地罗列证据。
第一部分,是“事件还原”。
我放上了作者大群里,周凯对我公开处刑的全程录屏。
从他甩出那张85%的检测报告,到他高高在上地宣布要拉黑我,一秒不差。
我还附上了我和他私聊的最后记录,尤其是那句金句:“检测结果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是“我的证据”。
我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我的创作心路。
我只放了两张图。
第一张,是我这篇稿件从大纲到成稿的12个版本的文件截图,每一个版本都有清晰的修改时间戳。
第二张,是我这三天来的浏览器历史记录截图,密密麻麻的论文、资料、历史文献,和我稿件的内容一一对应。
我用加粗的红字在旁边标注“请问,哪个AI,需要这样去学习和创作?”
第三部分,是“我的质疑”。
我直接向平台发出了三个问题:一问,编辑是否有权在未与作者沟通的情况下,擅自使用第三方AI检测工具,并将其作为稿件的唯一评判标准?
流程何在?
二问,当作者对检测结果提出异议时,申诉渠道何在?
为何编辑周凯可以直接拒绝沟通,并发出“全网拉黑”的威胁?
权力何在?
三问,AI检测的“误杀率”平台是否考虑过?
当技术的冰冷与创作者的心血发生冲突时,平台选择保护哪一个?
良心何在?
文章的最后,我@了周凯,@了他"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662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