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83792"
["articleid"]=>
string(7) "610972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584) "G点。
每次直播,弹幕刷得飞起,“老赣A牛批”、“这才是我们想听的历史课”、“爷爷辈的硬核科普”,各种溢美之词看得我眼皮直跳。
我作为他的“卧底”摄影师兼助理,眼睁睁看着他从一个“小透明”变成“大V”,心里五味杂陈。
我的“阻止”计划,彻底宣告失败,反而成了他的“帮凶”。
我感到一种憋屈,我的自尊心和我的“Z世代”优越感,被他无情地碾压。
更让我感到压抑的是,我爸开始有意无意地安排我接触更多“红色故事”的亲历者。
有一次,我们去了南昌,探访八一起义纪念馆。
直播结束后,我爸把我拉到后台,介绍给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小明,这是张奶奶,她的爷爷就是当年参加八一起义的战士。”
我爸说。
我心里咯噔一下,又要来了。
我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准备应付。
张奶奶慈祥地看着我,她的眼神里,没有我爸那种说教的意味,只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平和。
她缓缓开口,讲述了她爷爷的故事。
“我的爷爷叫张大山,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
当年,他跟着队伍,穿着草鞋,拿着土枪,就这么冲进了南昌城。
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为穷人争一口气。”
张奶奶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开我内心的防线。
她讲到她爷爷在战场上如何受伤,如何被战友救下;讲到她爷爷如何思念家乡,却又毅然决然地跟着队伍北上;讲到她爷爷晚年,每次看到八一军旗,都会默默流泪。
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只有最朴素的真情实感。
它们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比我爸那些“段子”,更具冲击力。
我听着听着,竟然有些走神,脑海中浮现出爷爷辈的动漫形象,他们穿着朴素的军装,眼神坚定,为了理想而战。
我看着张奶奶布满皱纹的脸,突然觉得,那些所谓的“红色基因”,不再是遥远而枯燥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真实的悲欢离合。
我的内心深处,那层坚硬的壁垒,似乎出现了裂缝。
我感到一种情绪,不是愤怒,不是不屑,而是一种……沉重,和隐约的敬意"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660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