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81253" ["articleid"]=> string(7) "610923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646) "控视频、论坛匿名帖截图、李源的问询笔录、贺臻的问询笔录和视频。

第三部分:当事人心理评估。

这是核心。

我把贺臻的《共情能力评估量表》结果,和他摆的沙盘照片,放在一起。

用红线标出了关键数据和象征意义。

结论是:贺臻同学存在显著的共情能力缺失,伴有高度的特权意识和攻击性行为倾向。

然后是李源的“房树人”绘画分析,附上了画的照片。

结论是:李源同学在事件中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回避、自我压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初期症状。

我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述情障碍、自恋型人格特质、习得性无助……每一个术语后面,都附上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对应编码。

这让报告看起来,冰冷、客观、不容置疑。

第四部分:事件性质界定。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德英中学自己的规定,一条一条地对照。

结论清晰明确:贺臻同学的行为,构成了事实上的校园霸凌,且情节较为严重。

第五部分:处理建议。

我提了三条。

一,对贺臻同学,进行全校通报批评,并记大过处分。

二,责令贺臻同学,向李源同学进行书面和公开道歉。

三,建议贺臻同学,休学一学期,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治疗。

报告中附上了三家本市最权威的青少年心理矫正机构的联系方式。

最后,我在报告的末尾,加了一段话。

“若校方无法对本次事件做出公正处理,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教育部门相关规定,本人作为校内心理健康负责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此事件的完整材料,上报至市教育局青少年保护科。”

我把报告,打印了三份。

用订书机,在左上角,整整齐齐地钉好。

然后,我给张校长和贺太太,分别打了个电话。

“张校长,贺太太。

关于贺臻同学的评估报告已经完成了。”

“明天上午十点,学校三号会议室,我们开个沟通会。”

电话那头,张校长“哎哟”了一声。

贺太太那边,则是长久的沉默。

我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

8三号会议室,窗明几净。

椭圆形的会议桌,能坐二十个人。

今天,只坐了四个。

我,张校长,贺"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652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