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803"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8章" ["content"]=> string(4070) "

军工体系规模化与创新: 匠作营规模扩大三倍,下设枪炮、火药、船舶、器械等分坊。月产燧发枪能力稳定在六百支,并开始量产改进型击发枪(采用更可靠的雷汞击砧),定装弹药日产可达一万发。火炮铸造技术成熟,能稳定生产12磅、24磅的榴弹炮和加农炮,并试验性地铸造了两门威力巨大的68磅 攻城臼炮。林染墨医药局利用提纯技术,小批量生产纯度更高的消毒酒精和效果显著的奎宁提取物(抗疟疾),极大地降低了部队非战斗减员。

人才梯队完善与教育兴起: “兴业讲武堂”已培养四期共四百余名基层军官,充实到各营担任哨官、参谋。“虎穴少年营”规模扩大到五百人,刘永福、黄守忠、吴凤典等少年英才在文化、军事、格物各方面表现突出,开始参与模拟实战指挥。林染墨主持编撰的《兴业蒙学课本》和《常用字算速成》在控制区广泛推行,兴办蒙学堂过百所,开启民智,培养下一代。

经济基础雄厚,财政健康: 盐糖利润持续增长,年入白银估算超过三百万两。控制区农业连年丰收,商业税(远低于清廷厘金)收入可观。建立了初步的银票结算体系,内部流通顺畅。财政储备雄厚,可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一年以上。

至此,“兴业”已悄然成长为一个拥有近五百万实际控制人口、六万精锐战兵(含水师)、水陆并重、军工自给、通讯先进、教育萌芽、治理有效的强大割据政权,其根基之深厚、实力之强劲,远超清廷乃至任何外部势力的想象,如同一头蛰伏于西南群山中的巨兽,只待风云际会,便要咆哮而出。

随着“兴业”实力的隐性急剧膨胀,其与周边各方势力的关系也在动态调整中,暗流汹涌,危机与机遇并存。

与清廷的关系(貌合神离,暗控实权):

表面的平静: 在北京的紫禁城看来,两广、云贵的奏折虽然时常提及“匪患”、“会党”,但似乎仍是疥癣之疾。道光皇帝和他的军机大臣们,主要精力仍放在鸦片战争后的赔款、黄河水患以及八旗、绿营的腐化问题上。对西南边陲,只要税收(虽然已大打折扣)还能收上来一些,地方官没有闹出无法收拾的大乱子,便采取“羁縻”、“安抚”的模糊政策。

暗地的控制: 然而,在这平静的水面下,是“兴业”触角惊人的延伸。从桂省开始,这种“隐形控制”已蔓延至滇、黔、粤西的边境州县。许多地方的知府、知县,其升迁罢黜,背后都有“兴业”枢机堂的影子;征收的钱粮,大部分流入了“兴业”的库房;绿营的调动布防,需看“兴业”驻当地代表的脸色。一种奇特的“双轨制”在运行:白天,衙门照常开堂,差役巡街;夜晚,“兴业”的联络官可能就在后堂与官员密谈。这种状态之所以能维持,一方面得益于“兴业”高超的政治手腕和银弹攻势,另一方面也因为清廷中枢的腐败无能、信息闭塞和对南方控制力的天然薄弱。

与洪杨(拜上帝会)的关系(密切关注,谨慎接触):

黄玉昆(黄文)的深度潜伏: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黄玉昆已成功打入拜上帝会的核心圈层。他凭借其“客家书生”的学识和对“上帝教”教义富有“创见”的解读,不仅赢得了曾天养的信任,更引起了杨秀清的注意,甚至偶尔被召去参与高层教义研讨会。他传回的情报越来越具体和致命:洪秀全沉迷于宗教阐释,杨秀清实际掌控全局,萧朝贵(太平天国西王)的军事准备已接近完成,大量打造刀矛、火铳(多为劣质土铳),甚至偷偷购买粤省流出的洋铁打造铠甲。起事的核心领导层已明确,初步战略是北上攻取桂林,然后进入湖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