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801"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803) "

一、 势力范围的实际控制(隐形王国):

桂省(基本盘巩固与深化):

核心区治理: 以宝华山为核心的郁林州、浔州府(桂平周边)、梧州府大部、廉州府(合浦、钦州)等直接控制区,经过一年半的精耕细作,已呈现出一派罕见的盛世景象。纵横交错的水利渠系滋润着万顷良田,高产的新稻种和薯类作物使得粮食储备充盈,巨大的粮仓里堆满了足够百万军民食用两年以上的稻谷和薯干。通往各处的道路被拓宽夯实,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总部所在的宝华山谷,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万常住人口、作坊林立、商旅云集的繁华城镇,昼夜灯火通明,冶铁、制糖、军工、制药的工坊发出隆隆的声响,充满了活力。

人口与军事: 登记在册、直接受“兴业”政令管辖的人口已突破一百五十万,且因赋税远低于清廷治下、社会秩序井然,每日仍有周边州县的流民和贫苦农户举家来投。“虎贲营”陆师经过严格筛选和扩充,编为五镇,每镇五千人,合计两万五千精锐战兵,全员装备燧发枪和刺刀,炮兵拥有各型火炮两百余门,且建立了完善的参谋和后勤体系。“镇海营”水师规模进一步扩大,拥有各类战船、运输船三百五十艘,其中六十艘主力战舰配备火炮,完全掌控了北部湾海域和西江下游水道,甚至能对珠江口造成威胁。

隐形控制: 更重要的是,通过“兴业商号”的经济渗透(控制盐、糖、铁器等命脉物资)、对地方官员的巧妙控制(或金钱收买,或把柄胁迫,或思想拉拢)以及日益高涨的民望,全省其余府县的实权人物,从知府、知县到绿营守备、千总,已有超过七成在暗中听命于“兴业”枢机堂。清廷的政令在这些地方几乎形同虚设,税收大多流入“兴业”的库房,兵员征调也阳奉阴违。整个广西,表面上仍是大清疆土,实质上已近乎成为“兴业”的独立王国。

安南北圻(桥头堡确立):

军事存在: 在石永信的精心经营下,“兴业”在安南的影响力已从单纯的渗透转变为实质性的军事存在。他与高平省势力最大的壮族头人依结成了牢固的军事同盟,资助其武装了一支两千人的“依家军”,装备“兴业”提供的燧发枪和刀矛。双方联合控制了高平、谅山两省与广西接壤的大部分边境关隘和重要通道。石永信直接指挥的“兴业”精锐也增至一个加强营,约八百人,作为核心打击力量。

经济渗透与据点建设: 通过秘密商路,宝华的盐、糖、铁器大量流入北圻地区,价格远低于阮朝官盐和清国私盐,深受底层百姓欢迎,甚至一些阮军低级军官也私下购买。在海防港外围的吉婆岛和下龙湾一些隐蔽的岬角,建立了小型补给点和瞭望哨,监视法夷船只动向。对阮朝边境驻军的策反工作取得进展,成功拉拢了谅山府的一名协统(相当于副将)和几名都司,他们答应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或提供便利。

滇省(资源与通道掌控):

个旧锡矿的渗透: 石永成对个旧锡矿的掌控已不仅限于情报。通过重金收买和武力胁迫,他实际控制了矿区周边三个最大的彝族寨子和两个哈尼族寨子,切断了矿区与外界的部分陆路联系。矿上的几名管事和护矿队头目已成为他的眼线,能够定期提供锡锭产量、运输计划和守军布防的详细情报。他甚至策划了几次小规模的“土匪”劫掠,成功截获了数批运往昆明的锡锭。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