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800"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796) "
清廷反应: 相对于洪杨的紧锣密鼓,清廷的反应显得迟钝而混乱。桂省巡抚郑祖琛确实向朝廷奏报了“浔州府桂平县等地,会匪拜上帝会聚众日多,形迹可疑,请旨剿抚”,但奏折在军机处被部分官员视为“地方官夸大其词,希图请饷”,且当时清廷正为鸦片战争后的赔款及东南海防焦头烂额,对粤西的“癣疥之疾”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只是谕令“严密查拿,毋使滋蔓”,未派重兵。而在滇省,因个旧锡锭被劫案,云贵总督确实加强了个旧矿区及通往桂省官道的巡防,但也主要归咎于“路匪猖獗”,并未将其与“兴业”这股新兴势力紧密联系起来。黔省的苗乱则被视作“苗疆惯常骚动”,由当地绿营自行处置。这种清廷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不畅、互相推诿、以及注意力被其他大事分散的状况,客观上为“兴业”和洪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机。
列强动向: 西方列强的触角也敏锐地嗅到了中国南方的异常。法兰西(高卢鸡)驻穗城的领事正式向清廷 两广总督衙门提交照会,抗议其在安南的传教士和商人在海防、下龙湾一带受到“不明武装人员”的骚扰和威胁,要求清廷保护其利益,并暗示阮朝需履行条约义务(尽管此时尚未有正式条约)。这是法夷试图借机扩大在安南影响力的明显信号。与此同时,英吉利(约翰牛)的商船和测量船在北部湾和粤西沿海的活动也明显增加,似乎是在勘察航道、收集情报,对清廷控制力的减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李云峰站在“枢机堂”那幅巨大的地图前,手中的朱笔在桂平的位置上重重地敲击着。地图上,代表“兴业”渗透区域的浅红色标记正在五省范围内缓慢而坚定地蔓延,如同毛细血管在不断延伸。然而,桂平那个点,却仿佛一个不断聚集能量的风暴眼,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气息。
“深耕方始,根基未固,而惊雷已迫在眉睫。”他放下朱笔,对身旁的石达开和林染墨沉声道,“洪杨若起,天下视线必将聚焦粤西。届时,我等的深耕行动,或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是机遇,亦是空前挑战。”
他沉吟片刻,下达指令:“传令各方:一、继续坚定不移深耕农村,加速积粮、练兵、筑垒;二、严密监视洪杨动向,黄文处不惜代价获取更准确起事时间与计划;三、各线行动务必更加隐秘,避免与官军、洪杨发生不必要的正面冲突,积蓄力量,静观其变;四、加强与安南 阮朝边境官员及滇黔土司的联系,稳住周边。”
他望向窗外,暮色渐合,远山如黛。
“要来的,终究会来。我辈唯有未雨绸缪,方能在这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中,寻得一线生机,乃至乘风破浪!”
三月的最后几天,就在这种高度紧张而又外松内紧的氛围中度过。宝华山下,春耕正忙,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即将席卷南中国的历史巨变,已然进入了倒计时。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道光二十四年春至二十五年秋,这一年半的光阴,对“兴业”集团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段高速发展期。在“深耕沃土,布网四方”的战略指引下,这个新兴的势力如同春雨后的竹笋,在看似平静的地表之下,其根系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向着桂、滇、黔、川南、粤西南及安南北圻的广袤土壤疯狂蔓延、固本培元,悄然成长为一个枝繁叶茂的“隐形王国”。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