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798"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3章" ["content"]=> string(4011) "

4. 川南战线(石永安主导):叙泸扎根,隐秘绘图

在川南重镇叙州(宜宾)郊外的李庄古镇,石永安已成功地以“永昌山货行”老板的身份站稳脚跟。他深知川省袍哥会势力盘根错节,渗透社会各个角落,是打通关节的关键。他并不急于亮明反清立场,而是凭借雄厚的资金和豪爽的作风,重金结交了李庄码头负责货运的袍哥“管事五爷”以及镇上掌管集市秩序的“闲大爷”。通过频繁的宴饮和“馈赠”,他逐渐融入了当地的江湖圈子,接触到了更多底层“袍哥”兄弟和一些羌族、彝族的小头人。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倾听他们对官府“厘金”剥削、地主欺压的控诉,表示同情,并偶尔“无意”中透露一点粤西“穷苦人团结互助”的消息,投石问路。

另一方面,他派出的测绘小组表现得更为专业。他们以“山水画家”或“风水先生”的身份为掩护,泛舟金沙江、岷江,跋涉于叙州、泸州周边的山岭之间,看似写生或勘察地貌,实则用特制的工具秘密测量水道宽度、水深、流速、险滩位置,并精确标注清军汛卡、炮台、粮仓的位置。绘制的舆图极其精细,甚至标明了最佳渡河点、隐蔽锚地和可能的行军路线。石永安还注意到川南盐井众多,盐业是清廷重要财源,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盐井分布、产量、运输路线以及盐工生活状况的情报,为未来可能的行动做准备。

5. 粤西南战线(罗大纲策应,地方头目执行):沿海渗透,连点成线

在辽阔的北部湾上,罗大纲的“镇海营”战舰加大了巡逻力度,有效地遮蔽着兴业的海上活动。利用夜幕掩护,数艘吃水浅、航速快的“波山艇”频繁出动,将小股精锐人员(多由熟悉水性的原天地会成员和兴业老兵组成)送上雷州半岛南端、钦州湾沿岸那些清廷控制薄弱的滩涂、渔村。这些队员装备精良的短铳、腰刀和兴业特制的防水炸药包,但更重要的“武器”是他们携带的宝华优质盐糖和少量用于急救的药品。

他们与当地残存的天地会堂口、因抗缴“渔税”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渔民自卫团、以及常年漂泊海上、备受歧视的疍家渔民首领取得联系。在珍珠湾基地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下,他们在粤西沿海的几个关键点,如徐闻的某个渔港、钦州的某个偏僻海岬,建立了秘密的物资囤积点和联络站。这些据点虽然规模不大,但彼此间开始通过渔船建立联系,初步形成了

“神行线”(电报网)的快速延伸与完善,为这场规模空前的、多战线同步推进的农村深耕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递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兴业”集团的指挥效率和反应速度。

在宝华山总部后山的“天工院”电报总机房内,气氛日夜紧张而有序。这间新辟的石室经过特殊加固,墙壁厚实,装有厚重的松木包铁门,窗户狭小且装有铁栏,室内点着多盏明亮的油灯,确保光线充足。墙壁上整齐地固定着数排崭新的陶瓷绝缘子,粗壮的、包裹着厚实沥青麻绳绝缘层的紫铜导线,通过这些绝缘子,从墙上的瓷管中穿出,连接向远方。

首席技正徐寿年几乎吃住在机房,带领着他精心选拔培训的第一批报务员——那群从“虎穴少年营”中挑选出的、年龄在十四到十六岁之间、天资聪颖、背景清白的少年们,进行着高强度的测试和操作训练。这些少年身着统一的深蓝色短褂,神情专注,手指在黄铜电键上灵巧地起落,发出“滴滴答答”的清脆声响,同时耳朵敏锐地分辨着接收机电磁铁吸合衔铁敲击铜铃传来的节奏,迅速在特制的方格纸上记录下对应的数字密码。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