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797"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2章" ["content"]=> string(4020) "

与此同时,石永信派出手下精干人员,扮作来自桂省的商贩,乘小船沿下龙湾海岸线活动,深入海防周边的渔村。他们以明显低于阮朝官盐和清国私盐的价格,销售优质的宝华盐和日常用的铁针、剪刀等小五金,并悄悄散布消息:“‘兴业’仁义之师,专抗暴政,将来必助安南百姓抵御西夷(指法国)侵扰。”这些实惠和话语在贫苦渔民中悄然传播,为“兴业”赢得了最初的口碑。对阮朝边境驻军的中下层军官的渗透也在谨慎进行,通过贿赂和许诺未来利益,初步建立了几个隐秘的联系点。

2. 滇省战线(石永成主导:)聚焦矿脉,联结土司

滇南个旧锡矿区外围,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这里聚居着大量的彝族、哈尼族村寨,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却备受矿主和官府的盘剥。石永成改变策略,不再仅仅潜伏于昆明城中,而是将活动重心转移到这片充满潜力的山区。

他利用上次劫锡行动中获得的部分资金,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布匹,并调集了一批宝华特产的精钢小刀、锋利耐用的针线、以及林染墨医药局配制的常用成药。然后,他派出数十名手下,化装成走村串寨的货郎或行医的郎中,深入各个寨子。他们不仅进行公平交易,更注重与寨子里的“毕摩”(彝族祭司)、头人建立关系。一次,一个偏远的哈尼族寨子突然爆发痢疾,村民死亡枕藉,土医束手无策。随队行动的医药局学徒(由林染墨亲自培训过)果断采用黄连、黄芩等草药煎煮大锅汤药,并强制推行饮水消毒、隔离病患的措施,成功控制了疫情。全寨百姓感激涕零,将“兴业”的人视为救命恩人,头人当即表示愿与“兴业”结盟。

与此同时,与傣族大土司刀呈祥的谈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石永成亲自潜入哀牢山深处的土司官寨,与刀呈祥进行了长达三天的密谈。他敏锐地抓住刀氏对清廷“改土归流”政策的深深恐惧,向其描绘了“兴业”成功后,将保障其世袭地位和自治权力的前景,并承诺未来可共享个旧锡矿的部分利润。刀呈祥权衡利弊,最终被说服,同意在其势力范围内为“兴业”人员提供庇护和通行便利,并允许在红河沿岸一个隐蔽的河湾处建立一个小型的物资中转站。此外,由“格物院”成员和熟悉矿脉的向导组成的“寻龙”地质勘探小队,也已秘密离开个旧,向川滇交界地区传闻有铁矿苗头的地方进发。

3. 黔省战线(石镇威主导,张钊策应):苗疆扩土,稳扎稳打

黔东南苗岭深处,“滚山豹” 的势力在“兴业”的持续支持下迅猛发展。有了张钊率领的“虎贲营”一镇精锐在黔桂边境的公开威慑,进剿的清军主力不敢轻易深入苗山,使得滚山豹可以更加灵活地行动。三月中旬,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精心设伏,连续拔除了清军在雷公山腹地的两处孤立汛堡,歼灭守军百余人,缴获不少武器弹药,控制区域扩大了近百里。

石镇威不仅输送军火,更意识到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民生。他从宝华山基地派来了懂得水利工程的工匠和农业好手,帮助苗民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建更坚固的梯田,引入并推广高产的桂薯(红薯)品种。滚山豹打出了“兴业安苗,抗清免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口号,吸引了周边大量备受压迫的苗、侗村寨来投靠,队伍滚雪球般壮大。石镇威还尝试性地向黔北遵义、黔西安顺等清廷统治相对严密的地区,派遣了精干的侦察小队。他们化装成贩运黔省特产朱砂、水银、药材的商队,秘密接触当地的仡佬族、土家族头人,了解其诉求,播撒反抗的火种,建立初步的联系。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