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796"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937) "
“二、经济上, 充分发挥我‘宝华’盐、糖、铁器、药品之利。建立隐秘但高效的商路网络,深入农村集市、山区村寨,以公平甚至优惠的价格(远低于清廷苛捐杂税盘剥后的市场价格)供应这些生活、生产必需品,换取当地的粮食、土产、药材,以及最宝贵的情报。此举既能满足我方需求,更能切断清廷对基层的经济控制命脉,使百姓生计与我‘兴业’紧密相连。”
“三、民生上, 此乃争取民心之根本。随军或专门派遣懂得‘兴业田法’的农技人员、医药局的救护队、甚至懂得兴修小型水利的工匠,帮助控制区百姓提高耕作技术、防治疫病、改善灌溉条件。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跟随‘兴业’,不仅能免于暴政,更能过上比以往更安稳、更富足的生活。此等‘软实力’,远胜千军万马。”
“四、统线上, 放下身段,广泛结交。无论是少数民族的头人酋长、地方上有声望的乡绅耆老、江湖会党的首领香主,乃至清廷底层中备受排挤、对现状不满的低级官吏,只要其有抗清之意或可争取之处,皆可接触、联络、扶持,建立最广泛的‘抗清御侮’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此举,看似缓慢,不显赫,实则为固本培元、铸就铁基之策!”李云峰最后斩钉截铁地总结,“一旦洪杨起事,天下板荡,清廷顾此失彼之际,这些被我等深耕已久的农村根据地,便将是我‘兴业’最稳固的后方、最充足的兵源粮仓、最畅通的补给血脉!进可攻,退可守,纵横捭阖,皆有余地!反之,若根基不牢,纵得一城一地,亦不过是沙上筑塔,风雨一来,顷刻瓦解!”
他环视众人,目光充满信任与期待:“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望诸君深刻领会此策精髓,立即调整部署,将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对上述五省目标区域的农村渗透与深耕!要快,要稳,要扎实!”
最高战略决策迅速转化为行动指令,通过初步建成的“神行线”和传统快马信道,传达到“兴业”集团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五条战线如同五把犁铧,同时深深插入安南、滇、黔、川南、粤西南的广袤沃土之中。
1. 安南战线(石永信主导):经略北圻,暗控边陲
在安南谅山府边境的密林深处,石永信建立的秘密营地中,气氛紧张而有序。他刚刚与高平省势力最大的壮族头人依完成了一次关键会谈。依头人因其部落长期受阮朝官吏和亲阮土司的欺压,对“兴业”提供的支持和“共抗暴政”的提议深感兴趣,但仍有疑虑。
三月初十,石永信精心策划了一次联合行动。他派出一个十人“兴业”侦察班,配合依头人麾下八十名悍勇的壮族战士,于深夜突袭了阮朝设在边境要道茶岭的一处税卡。这处税卡不仅盘剥过往商旅,更是监视依部动向的前哨。战斗干净利落,“兴业”队员用燧发枪精准狙杀了哨塔上的守军,壮族战士则如猛虎下山,迅速解决了营房内的敌人。不到一刻钟,全歼三十余名守军,缴获了一批武器、粮食和税款。
战后,石永信将大部分缴获——特别是那些闪亮的银钱和粮食,全数赠予依头人,并额外加赠了五十担雪白晶莹的宝华上等海盐和二十口匠作营特制的、厚实耐用的精铁大锅。依头人及部下欣喜若狂,这些物资对他们部落而言是巨大的财富和实用的工具。此举彻底赢得了依的信任,他当场发誓与“兴业”共进退。随后几天,依部势力趁势扩张,实际控制了边境线上数个具有战略价值的隘口和村寨,阮朝在这一带的控制力名存实亡。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