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784"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4章" ["content"]=> string(3944) "

他们遵循"多看、多听、少说"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初步的观察就让他们深感震撼:那些 identifiable 的"拜上帝会"会众,纪律性之强远超想象。他们互称"兄弟姊妹",言行举止间有一种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使命感。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面貌与普通流民或清廷治下的顺民截然不同。圩镇上、茶摊边,常能听到他们低声交谈,口中频繁提到"天父"、"天兄"、"洪先生"、"杨大哥"以及"打江山"、"斩妖除魔"等词句,对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充满了近乎狂热的敬仰。

黄玉昆深知,要打入核心,需要极佳的耐心和恰当的时机。他并不急于表现,而是完美地扮演着落魄、愤懑却又带着一丝读书人清高与疑虑的客家书生形象。在与一些看起来像是小头目的会众接触时,他会适时地流露出对世道不公的深切痛恨,对"人人平等"的说法表现出"知识性"的"好奇"与"兴趣",但又会"困惑"于"上帝"为何物,与中国的圣贤之道有何不同。这种不卑不亢、既有共鸣又有质疑的姿态,反而显得更为真实,不易引起怀疑。

李秀姑则通过行医,慢慢接触到了一些会众的家眷,从她们口中听到更多关于"拜上帝会"内部生活的细节,比如"圣库"制度、男女分营而居、严格的教规等。陈阿水在码头则听到了更多关于清军调动、地方官紧张情绪的消息。

所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都被黄玉昆仔细地记录下来,通过陈阿水建立的秘密渠道,定期传回宝华山。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要接触到核心教义和核心人物,需要更大的"机缘"和更出色的"表现"。

而在宝华山总部,李云峰时刻关注着这支潜入小队传回的点滴信息。他深知,对洪杨势力的渗透,是一场无声却可能决定未来格局的较量。粤西上空的乌云越积越厚,山雨欲来之势,已不可逆转。

"潜龙已入渊,静待风云变。"李云峰站在山崖边,望着桂平方向低沉的天际线,喃喃自语。一场席卷南中国的巨大风暴,正在金田村那个小小的角落里,悄然酝酿。而"兴业"这艘大船,必须在这风暴中找到自己的航向。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宝华山谷中春意已浓。山花烂漫,溪水欢腾,新绿的嫩叶覆盖了去岁冬日的萧瑟。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之下,一股更加澎湃的活力正在总部后山一处新划定的禁区——“天工院”内涌动。此地戒备森严,明哨暗卡林立,未经特许,纵是“虎贲营”高级军官亦不得入内。

“天工院”由原“格物院”扩建而成,背靠陡峭岩壁,前临深涧,位置极为隐蔽。几排新起的青砖瓦房取代了原来的茅屋,院内不时传来金属敲击声、低沉的人语和一种独特的、仿佛蜂群振翅般的“嗡嗡”声。总负责人仍是林染墨,但她如今更多精力放在医药和宏观规划上,具体的技术研发重任,落在了一位新近投奔的奇才——徐寿年肩上。

徐寿年,字延之,年方二十八,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他原是广州十三行某英夷商馆的高级通译,不仅精通英语,更因天赋异禀且痴迷于泰西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私下耗费巨资收集、研读了大量传入的物理、化学、机械著作,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到最新的电学实验报告,皆有涉猎。他亲眼目睹了英夷船坚炮利背后的技术优势,亦深恶清廷之腐朽闭塞,深感在旧框架内报国无门。听闻“兴业”重实学、用新法,首领李云峰思想开明,便毅然放弃优渥薪俸,携一箱视若珍宝的书籍、图纸和笔记,历经艰险,投奔宝华山。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