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730" ["articleid"]=> string(7) "610534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743) "
考试当天,县里最大的中学被临时征用为考场。天还没亮,考场外就已经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人群里,有穿着朴素的农民,有穿着工装的工人,有眼神迷茫的待业青年,甚至还有不少穿着干部服、偷偷从单位溜出来想“跳槽”的“体面人”。
苏念禾站在教学楼的窗边,静静地看着下方涌动的人潮,眼神平静而深邃。
陆承安和苏念安站在她身后,早已被这阵仗惊得说不出话来。
“嫂子……这……这也太多人了吧?”陆承安咂舌道。
“人多,才好选。”苏念禾淡淡地说道,“我要的,不是沙子,是金子。人越多,淘到金子的可能性才越大。”
为了这次招聘,她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亲自出题。
笔试的卷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的文化知识和数学计算,用来筛选出最基本的合格者。而第二部分,则是她真正的“杀手锏”。
——全是开放性的案例分析题。
“假如你是车间主任,一条生产线上,两个工人为了操作流程发生争执,影响了生产进度,你怎么办?”
“假如你是销售员,外地一家供销社拖欠货款,你如何能在不撕破脸皮的情况下,把钱要回来?”
“假如你是会计,厂长让你做一笔假账,你该如何处理?”
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考察的却是应聘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商、以及最重要的——职业道德。
上午九点,考试正式开始。
苏念禾亲自在考场巡视。整个考场鸦雀无声,只听得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她很快就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基础题部分,一些穿着体面的“文化人”下笔如飞。但一到案例分析题,他们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反倒是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工人、农民,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回答的思路却非常清晰,充满了实践中的智慧。
而在一个角落里,一个三十多岁、戴着眼镜、神情木讷的男人,正用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在草稿纸上反复计算着什么。他就是苏念禾特别留意的应聘会计岗位的人,名叫陈默,是县里一家濒临倒闭的罐头厂的老会计。
另一个考场,一个身材高大、面相粗犷的汉子,在回答车间主任那道题时,几乎没有思考,洋洋洒洒地就写了满满一页纸,条理分明,方案可行。他叫李卫国,国营纺织厂的车间副主任,据说因为不懂变通,得罪了领导,一直被打压。
苏念禾的嘴角,微微勾起。
金子,已经开始发光了。
然而,总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
一个穿着崭新的确良衬衫、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的年轻人,在考场上东张西望,坐立不安。他叫刘洋,正是纺织厂刘建功厂长的亲侄子,也是当初孙科长那份名单上的“重点人才”之一。
笔试过半,刘洋眼看自己一大半都不会,急得满头大汗。他趁着监考老师不注意,偷偷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小纸条,准备作弊。
但他刚一展开,一只手就闪电般地按在了他的桌子上。
刘洋一抬头,正对上苏念禾那双冰冷的眼睛。
“这位同志,你在做什么?”
全考场的目光,瞬间集中了过来。
刘洋脸色一白,随即却梗着脖子,强作镇定:“没……没干什么!我捡支笔!”
“是吗?”苏念禾拿起他桌上的纸条,看都没看,直接举了起来,声音不大,却传遍了整个考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8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