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67"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50章" ["content"]=> string(3609) "
林砚站在梯田边,看着层层叠叠的田块,又看了看北方旱地的小麦,心中明白:农业器械的改良永远没有终点,必须根据不同地形、不同作物,持续优化设计。他对李铁山说:“咱们还得研发‘梯田专用微型收割机’和‘旱地小麦专用收割机’,让每一种农田、每一种作物,都能用上适配的器械。”
李铁山点头应下,立刻带着专班投入新的研发。可微型收割机需要进一步缩小体积,同时保证动力;小麦收割机则要加强刀片硬度,优化切割结构,这又是一场新的技术攻坚战。林砚望着远处忙碌的工匠们,心中清楚,要让改良农器真正覆盖所有农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水力收割机的改良难题尚未完全攻克,赵大牛便从河南传来急报:“林大人,咱们在河南、山东建的农产品加工工坊,最近遇到大麻烦了!面粉、豆腐堆在库房里卖不出去,农户们眼看着辛苦加工的东西要变质,都快急哭了!”
林砚立刻启程前往河南调研。在某县的加工工坊,他看到库房里堆满了袋装面粉和盛放豆腐的木桶,空气中已隐约能闻到一丝豆制品变质的酸味。工坊负责人无奈地解释:“刚开始咱们的面粉又白又细,豆腐鲜嫩,本地百姓都抢着买。可现在周边几个县都建了工坊,大家都产面粉、做豆腐,本地市场早就饱和了。想运到外地去,又找不到靠谱的商队,路远不说,还怕中途坏了,根本没人愿意收。”
农户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诉苦。一位老农捧着一袋面粉,声音带着哽咽:“林大人,俺们种麦、磨面,没日没夜地干,本想着能多赚点钱给娃娶媳妇,现在倒好,面卖不出去,连本钱都要赔进去了!”
看着农户们焦急的神情,林砚心中五味杂陈。发展农产品加工本是为了提高农户收益,如今却因“产销脱节”陷入滞销困境,若不尽快解决,不仅会打击农户的积极性,还可能让刚起步的加工产业半途而废。他当即决定:“滞销的核心是‘路不通、信息不灵’,咱们得从拓展商路和打通信息两方面入手,让加工品能运出去、卖得好。”
林砚第一时间召回正在筹备国际农技联盟会议的陈虎,将拓展商路的重任交给了他。陈虎常年负责运输调度,对国内外商路极为熟悉,他提出:“河南、山东地处中原,陆路运输成本高、速度慢,不如走‘海上商路’——将加工品通过运河运到东南沿海港口,再装船运往高丽、安南,这些地方的百姓爱吃面食,豆腐也是稀罕物,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为确保加工品在长途运输中不变质,陈虎还联合工匠改良了包装:用双层油纸包裹面粉,隔绝潮气;将豆腐切成小块,用盐腌制或烘干制成豆干,延长保质期。同时,他与沿海港口的商船队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承诺“每运输一石加工品,补贴两文钱运费”,还为商船提供官府出具的“通行文书”,确保沿途关卡优先放行、减免税费。
首批改良包装的面粉和豆干通过海上商路运往高丽后,不到一个月便传来好消息——高丽百姓对细腻的中原面粉和风味独特的豆干赞不绝口,当地商人纷纷向大曜订购,订单量远超预期。河南工坊的库房很快清空,农户们拿到卖货的银子,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44" }